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 王貴強
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尤其在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由於公共衛生條件受限、個人衛生意識不足及抗生素濫用等,食源性感染性疾病難以得到有效控製,而西方國家對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則較為重視。但在全球化趨勢下,疾病傳播方式有了很大改變,若不能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控措施,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將不僅局限於個別國家和地區,而是可以在全球迅速傳播。
剛剛結束的德國腸出血性大腸杆菌的爆發流行,是有效控製感染性疾病的成功範例,但也導致了50人死亡。美國最近又在27個州發現77例沙門菌感染導致的腸炎,已引起1人死亡,其疫情趨勢尚不清楚。
8月2日在《感染病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表明,對環丙沙星高度耐藥的沙門菌“肯塔基”血清型已出現全球播散的趨勢,通過多國合作監測研究可以快速確定該多耐藥性沙門菌在全球範圍內的流行,是國際間合作預警和控製傳染病流行的可靠模式。國內和國際間公共衛生、食品、動物監測係統的有機整合將有利於早期發現和鑒定新發病原體和有效預防傳播。
在我國,隨著國家公共衛生投入的增加和個人衛生意識的增強,食源性感染性腹瀉近年來有所下降,但形勢仍不容樂觀,每年還有大量的食源性感染發生,且其中沙門菌感染導致的胃腸炎和細菌性痢疾占一定的比例。目前,我國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沙門菌感染的監測,及時發現和預防各種耐藥菌導致的疾病流行和爆發。此外,我國在家禽和水產品養殖中,抗生素使用情況嚴重,是導致細菌耐藥發生及人類疾病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食源性感染性疾病控製中,國家公共衛生、食品和農業等多部門合作聯動勢在必行,否則難以有效控製耐藥菌的發生、傳播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