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襲性真菌感染在中國的診治

作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皮科 冉玉平(Y.P. Ran) 龍華(譯)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1-07-19

  第五屆地壇國際感染病會議(DICID)報道  真菌感染部位和臨床表現取決於真菌毒力、感染途徑和宿主免疫狀態。該結果是針對在不同臨床科室會診的真菌病患者。真菌病的診斷以受累組織中檢出的真菌成分【如菌絲和(或)酵母細胞】為基礎。先分離真菌,然後進行種屬識別和抗真菌治療。具有臨床思維和重視真菌學是進行醫學真菌學研究的基礎。醫學真菌學家工作在轉化真菌學前沿,在建立臨床(床旁)和實驗室(實驗台)協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臨床醫生一直想知道是什麼真菌以及如何進行治療。在感染患者的疾病早期,真菌病原往往很隱蔽,很難檢出,但同時,這也是治療最有效的時期。檢測真菌病的常規技術包括顯微鏡檢、培養和血清學分析,但這些檢查需要時間長且準確率低。臨床醫生可能需要使用預防性治療或經驗性抗真菌治療。問題在於,由於缺乏足夠的使醫生堅持治療的真菌感染證據,一些患者的抗真菌治療無效。早期準確診斷真菌病對真菌疾病的處理十分重要。我們的經驗是,在開始抗真菌治療之前,需要確認組織受真菌入侵。這通常可通過直接顯微鏡檢(DME)氫氧化鉀(KOH)液完成。好的樣本是關鍵點,其直接影響顯微證據和培養質量。最重要的方麵是在不同的培養基(含或不含氯黴素和放線菌酮)中培養樣本,並在室溫中孵育。對於培養陰性、鏡檢失敗的病例以及為證實常規檢出的樣本時,需要采取基於PCR的37℃非培養法。早期治療可挽救患者生命。我們在有真菌感染證據,即KOH陽性時開始治療。根據真菌種屬及其感染部位,可單用或聯合使用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兩性黴素B或其脂質體。

  轉化真菌學(從床旁—實驗台—床旁)

inserted image

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診治流程

 

 

關鍵字:侵襲性真菌感染,DICID,2011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