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曆摘要
現病史
患者男性,80歲,因“咳嗽、咳痰5天伴胸悶、氣促1天”就診。5天前出現咳嗽,咳少量白黏痰,無發熱、咯血、胸痛。1天前靜息狀態下咳痰後出現胸悶、氣促,無心前區疼痛,行胸片檢查提示“兩肺感染,心影增大”,心電圖提示ST-T波變化、低電壓;血常規提示白細胞(WBC)12.5×109/L,中性粒細胞(N)占80.0%,血紅蛋白(HGB)80 g/L,血小板(PLT)為182×109/L。予“頭孢替安、環丙沙星、二羥丙茶堿”治療後症狀無好轉,胸悶、氣促加劇,遂轉院治療。病程中患者進食差,感腹脹、乏力,近半月無大便,小便正常。體重無明顯變化。
既往史
高血壓史5~6年,未治療;便秘2年;雙下肢浮腫2~3年。否認糖尿病、心髒病、慢性支氣管炎史,否認血吸蟲疫水接觸史。吸煙史50年,30支/天,無飲酒嗜好。家族史無特殊。
查體
體溫36.4℃,脈搏6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30/80 mmHg。神誌清楚,半臥位,呼吸尚平穩,體型偏胖,雙眼瞼水腫,口唇無紫紺。雙側頸靜脈輕度怒張,肝頸靜脈反流征陽性,甲狀腺未觸及。兩肺呼吸音粗,雙下肺可聞及明顯濕性音及痰鳴音,心界向兩側擴大,心音遙遠,低鈍,心率62次/分,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觸及腫大,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浮腫,雙側病理征陰性。
輔助檢查
血常規檢查示WBC 10.9×109/L,N占84.3%,紅細胞(RBC) 2.9×109/L,HGB 101 g/L,紅細胞平均容積(MCV)98.6 fl,PLT 158×109/L,血沉(ESR)67 mm/h。尿常規提示,尿蛋白陽性,餘陰性。血氣分析提示,pH 7.46、PCO2 31 mmHg、PO2 48 mmHg,血氧飽和度(SPO2)86%,堿剩餘(BE)-1 mmol/L。肝功能在正常範圍內,腎功能檢查提示,初次查肌酐(Cr)139 μmol/L,半個月後複查Cr為90 μmol/L,尿素氮(BUN)正常;血脂輕度增高;心肌酶譜提示,肌酸激酶(CK) 423 I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0 IU/L,多次電解質檢查均提示低鈉(122~124 mmol/L)、低氯(82~96 mmol/L),其他指標在正常範圍內。多項腫瘤標誌物檢查提示癌抗原199(CA199)輕度增高,餘指標均在正常範圍內。抗結核抗體陰性,結核菌素試驗(PPD)陰性。
心包積液檢查示,表現為黃色、清亮,蛋白 500 mg/L,氯84 mmol/L,乳酸脫氫酶(LDH)為303 IU/L,癌胚抗原(CEA)為2.2 ng/ml,細胞計數0.03×109/L,李凡他試驗陰性,未找到抗酸杆菌,病理檢查提示心包積液塗片見退變間皮細胞、少數淋巴細胞及中性粒細胞。
心髒彩超檢查提示心包積液(中-大量),左室射血分數(LVEF)72%。腹部平片提示腸梗阻不能除外。心電圖提示低電壓、T波變化。胸部CT提示慢性支氣管炎伴肺內炎症、雙側胸腔積液伴左下葉膨脹不全、心包積液並部分心包鈣化。
特殊檢查
患者轉入中心醫院後進行治療,包括吸氧,靜脈用頭孢替安、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氨溴索化痰,茶堿解痙,單硝酸異山梨酯擴血管,呋塞米、螺內酯利尿,辛伐他汀調脂,琥珀酸亞鐵、葉酸改善貧血,補鈉治療,行心包穿刺術3次,分別抽出淡黃色液體400 ml、900 ml和300 ml,並間斷灌腸通便,患者胸悶、氣促好轉,但仍感乏力、納差。
治療經過
診斷分析
病例特點
· 老年男性,急性起病,病程短。
· 主訴包括咳嗽,咳痰,胸悶,氣促。
· 主要陽性體征:體溫在正常水平但偏低;呼吸次數為正常上限;心率62次/分,為正常下限,律齊,頸靜脈怒張,肝頸靜脈返流征陽性,兩肺聞及濕 音和痰鳴音,雙下肢輕度浮腫。
· 檢查提示WBC增高,以N為主,貧血,ESR增快,血氣分析提示低氧血症,腫瘤標誌物檢查僅CA199輕度升高。抗結核抗體陰性,PPD試驗陰性。影像學檢查提示心包積液。
· 心包積液檢查結果符合漏出液改變,病理檢查見退變的間皮細胞,未找到抗酸杆菌。
· 抗感染及心包穿刺放液等治療效果欠佳。
目前慢性支氣管炎並發兩肺炎症、高血壓病診斷可明確,但心包積液原因不明
分析心包積液的病因
該患者的心包積液性質為漏出液,則主要考慮由以下幾個因素引起:
結核性心包炎 患者有心包鈣化及ESR增高,應予考慮。但患者心包積液為漏出液,無發熱、盜汗等結核中毒症狀,且PPD、抗結核抗體陰性,心包積液抗酸杆菌亦為陰性。
腫瘤性心包炎 患者為高齡男性,有長期吸煙史,血常規提示輕中度貧血,並有腫瘤標誌物增高,應考慮該診斷。但心包積液為漏出液,並不支持此診斷。
慢性右心衰竭致心包積液 支持點包括患者高齡,有高血壓病史,以胸悶氣急起病,查體有雙下肺濕音和體循環淤血征象,血氣分析提示Ⅰ型呼吸衰竭。但患者心率不快、LVEF正常,且該心包積液為大到中量,不支持此診斷。
甲狀腺功能減退 本例患者為老年人,症狀累及心血管、血液、消化等多係統,表現符合甲減的臨床症狀,甲減可合並心包積液。該患者高齡,有中到大量心包積液,但心率緩慢、眼瞼及雙下肢水腫,並伴有輕中度貧血,心包積液減少後仍感乏力、納差,心包積液提示漏出液,應考慮該診斷。
建議補充檢查及處理
建議與進一步檢查
建議完善檢查 追問是否有甲狀腺疾病史、藥物服用史、手術史等病史。完善甲狀腺功能檢查及相關試驗;心包積液及胸水複查[包括腺苷脫氨酶(ADA)];隨訪CEA、CA199;胸腹部CT檢查以除外腫瘤。
處理 確診之前暫給予對症支持及抗感染等治療,確診後針對病因治療,若明確為甲狀腺功能減退,可予甲狀腺素替代治療。應注意有無心包填塞的症狀和體征(血壓、呼吸);注意水電解質酸堿平衡;並隨訪血氣分析。
完善檢查後可進一步明確診斷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慢性支氣管炎並發兩肺炎症 高血壓病
■ 鏈接
心包積液常見病因有:① 感染性因素,如細菌性、病毒性[柯薩奇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真菌性及其他(如立克次體、螺旋體等);② 非感染性因素,包括非特異性心包炎、新生物誘發(間皮瘤、繼發性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尿毒症誘發、外傷所致(醫源性、穿透性、異物等)、放射性(如腫瘤放療後);③ 其他,包括甲狀腺功能低下、結締組織病及不明原因心包積液,如心肌梗死後綜合征或青黴素、某些抗凝藥物所誘發。
鑒別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