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談感冒的正確辨治

作者: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代謝病中心 中醫糖尿病科 徐遠 靳文寶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7-04

 

  中醫認為,凡感受風邪或時行疫毒,導致肺衛失和,以鼻塞、流涕、噴嚏、惡寒、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外感疾病,稱之為感冒。感冒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疾病之一,但仍有很多人甚至醫者對感冒的辨治存在誤區,下麵筆者就從三個治療不當案例,談談如何正確辨治風寒、風熱、暑濕三類常見的感冒。

  以寒治寒 雪上加霜

  病例

  譚某,女,30歲,因在空調環境久坐感冒,出現惡寒、發熱(體溫37.2℃) 、無汗、鼻塞、流清鼻涕、頭痛的症狀,自行服用清熱解毒口服液後,以上症狀不但未愈,而且出現疲乏無力、咳嗽、咳稀白痰量多、背部惡寒明顯、食欲不振,來診時舌苔薄白、脈緩,問診後得知患者平素手腳易涼、怕風寒。

  四診合參與辨治

  根據中醫理論四診合參,此患者為陽虛體質,感受陰寒之邪,辨證屬風寒感冒。

  針對該患者的治療,用辛溫藥物解表,如能在外感初起時用方劑“荊防敗毒散”加減,散寒、透表、達邪,疾病可愈。服用治療風熱感冒的清熱解毒口服液,藥性偏涼,可予小青龍顆粒散寒化飲,因其含幹薑、細辛、法半夏、五味子,對外感後出現外寒內飲諸症者較適宜,患者服藥數劑症狀緩解。

  若症狀較輕,且出現骨節酸痛等症狀,適宜用感冒軟膠囊,因其配伍中有羌活、川芎等,可散寒疏風止痛;以風寒表症兼咳嗽咳痰者,宜選用通宣理肺口服液,因其中有前胡、桔梗、半夏、陳皮、苦杏仁,功善止咳化痰。希望醫生避免重犯“以寒治寒”,雪上加霜之錯誤。

  以熱治熱 火上澆油

  病例

  李某,男,25歲,受風後出現發熱(體溫37.5℃) 、輕微惡寒、頭痛、少量出汗、咽喉疼痛,將家中存留的感冒軟膠囊服用1天後,咽喉疼痛加重,大便幹結如球、數日未行。來診時前症未愈,兼見發熱麵赤、煩躁口渴、舌苔薄黃、脈數,問診後得知患者平素常常燥熱、大便較幹、容易上火、口舌生瘡。

  四診合參與辨治

  此患者屬陽盛體質外感風熱之邪,辨證為風熱感冒。

  針對該患者的治療,應該用辛涼解表藥物,使熱邪透表而出,邪在衛表,可選銀翹散加減;邪在肺經可選桑菊加減。該患者感冒初起時誤服藥性辛溫的感冒軟膠囊,無異於“以熱治熱”,火上澆油,致使風熱不解,熱勢漸盛,故予清熱解毒口服液,因其中有石膏、知母、梔子、板藍根等,清熱之力較強,治療的作用較好。

  對於感冒症候輕者可選用中成藥進行治療,如銀翹解毒片,尤對外邪束表,身體緊皺不適,惡風發熱為主症者有較好效果;桑菊感冒片對以咽喉疼痛,咳嗽為主症者療效較好;板藍根顆粒、雙黃連口服液適用於風熱感冒初起,對咽痛及發熱有一定作用。

  藥不對症 療效不佳

  病例

  單某,男,50歲,悶熱陰雨天氣,起居不當出現頭痛身重、疲乏無力、腹脹,自服雙黃連口服液後症狀不見好轉,反而出現惡心欲嘔、大便稀溏、每日約3次。來診時見患者形體偏胖、舌苔白膩,脈滑,問診後得知患者平素嗜酒,喜食肥甘厚味及煎炸食品。

  四診合參與辨治

  此患者為痰濕體質,外感暑濕之邪,辨證為暑濕感冒。

  治療可用中草藥藿香、佩蘭、半夏、厚樸等,也可選用中成藥如藿香正氣水或藿香正氣軟膠囊,但患者服用的雙黃連口服液屬辛涼之品,不但無效,反而使暑濕之邪不得宣透,閉鬱體內,使病情加重,來診時除暑濕表證外尚伴有中焦脾胃不和諸症,即人們常說的胃腸感冒,故治療以宣表清暑化濕和中,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數劑而愈。

  一些傳染病早期也有類似感冒症狀,類似中醫講的“時疫”,《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侯》提出“因歲氣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認識到此病有流行性、傳染性,此類病多出現高熱,發展迅速,嚴重者甚至神昏、驚厥,應做好防護,及時到醫院治療。

  “感冒”一詞最早見於北宋,《仁齋直指方·諸風》中記載參蘇飲治“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在這之前也有類似感冒的記載,元代《丹溪心法·頭痛》中開始把感冒作為病證名。清代李用粹特別強調感冒除風邪侵襲外還與體虛和身體不同素質有關,《證治彙補·傷風》雲:“有平昔元氣虛弱,表疏腠鬆,略有不慎即顯風症者,此表裏兩因之虛症也”。因此在預防感冒方麵應適當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正如《黃帝內經》所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鏈接

  《流行性感冒診斷與治療指南(2011年版)》中醫治療部分摘登

  風寒束表

  主症:發病初期,惡寒,發熱或未發熱,身痛頭痛,鼻流清涕,無汗。

  舌脈:舌質淡紅,苔薄而潤。

  治法:辛溫解表。

  ① 基本方藥:炙麻黃、炒杏仁、桂枝、葛根、炙甘草、羌活、蘇葉。

  ②煎服法:水煎服,每劑水煎400 ml,每次口服200 ml,1日2次,必要時可日服2劑,200 ml,6小時1次口服。

  ③常用中成藥:九味羌活顆粒、散寒解熱口服液。

  風熱犯衛

  主症:發病初期,發熱或未發熱,咽紅不適,輕咳少痰,微汗。

  舌脈:舌質紅,苔薄或薄膩,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

  ① 基本方藥:銀花、連翹、桑葉、菊花、炒杏仁、浙貝母、荊芥、牛蒡子、蘆根、薄荷(後下)、生甘草。

  ② 煎服法:水煎服,每劑水煎400 ml,每次口服200 ml,1日2次,必要時可日服2劑,200 ml,6小時1次口服。

  ③ 加減:苔厚膩加藿香、佩蘭;腹瀉加黃連、木香。

  ④ 常用中成藥:疏風解毒膠囊、銀翹解毒類、雙黃連類口服製劑等。

  熱毒襲肺

  主症:高熱、咳嗽、痰黏咳痰不爽、口渴喜飲、咽痛、目赤。

  舌脈: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滑數。

  治法:清肺解毒。

  ① 基本方藥:炙麻黃、杏仁、生石膏(先煎)、知母、蘆根、牛蒡子、浙貝母、金銀花、青蒿、薄荷、瓜蔞、生甘草。

  ② 煎服法:水煎服,每劑水煎400 ml,每次口服200 ml,1日2次,必要時可日服2劑,200 ml,6小時1次口服。

  ③ 加減:便秘加生大黃。

  ④ 常用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等。

  ⑤ 注意:以上方藥、用量供參考使用,兒童用量酌減,

  小結

  若已患感冒,除正確辨治外,生活上也應合理飲食,患風寒感冒者應避免吃生冷寒涼之品如黃瓜、冷飲,患風熱感冒應禁食辛辣熱性食物,患暑濕感冒應清淡飲食,禁食酒和肥甘厚味,而且充分的休息、足量的飲水也是早日康複的基礎,做好這些往往會對感冒的康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字:中醫,感冒,正確辨治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