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感染與妊娠相關問題

作者:施軍平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5-04


  我國每年約有2000萬名妊娠婦女分娩,其中約200萬是感染乙肝病毒(HBV)的妊娠婦女,她們之中難免會有人因妊娠而致肝炎活動,甚者肝病惡化。妊娠婦女在妊娠晚期發生HBV等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險是非妊娠婦女的6~9倍。HBV感染不僅威脅胎兒的健康,引起HBV母嬰傳播,也威脅妊娠婦女的生命安全。對妊娠婦女HBV感染進行監測、預防和治療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在今年的歐洲肝髒研究學會(EASL)年會上,以色列拉賓(Rabin)醫學中心肝病研究所的拉恩·圖爾-卡什帕(Ran Tur-Kaspa)教授就有關病毒性肝炎和妊娠婦女作了專題報告。現整理如下,敬請關注。

  妊娠婦女感染HBV的危害

  妊娠期HBV急性感染可致嬰兒出生低體重、性早熟,少數急性HBV感染妊娠婦女可能出現急性肝衰竭;高危妊娠婦女如發生妊娠期的慢性HBV感染,易發生肝炎活動。

  妊娠期HBV急性感染

  妊娠婦女如發生急性HBV感染,會導致嬰兒出生時低體重、性早熟。妊娠晚期感染會增加垂直傳播風險,並不增加妊娠婦女死亡危險和胎兒致畸危險。但是,也有少數妊娠婦女可能會出現急性肝衰竭,而采用拉米夫定(LAM)進行抗病毒治療,能明顯改善妊娠期急性HBV感染所致的重型肝炎的轉歸。

  妊娠後期感染HBV,即使治愈,也有部分嬰兒感染HBV,表明HBV可通過胎盤傳播。其機製可能是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原(HBcAg)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攻擊受染的胎盤組織,使絨毛發生纖維素樣壞死,胎盤屏障受損,通透性增加。

  急性HBV感染所致的宮內感染發生率約為10%。

  妊娠期HBV慢性感染

  HBV慢性感染的妊娠婦女[包括HBV攜帶者和慢性乙肝(CHB)患者]在妊娠晚期和分娩後近期內可發生HBV DNA載量明顯增高,導致肝功能波動。多見於妊娠糖尿病、產前出血、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及妊娠期<34周的患者。

  也有少數妊娠婦女分娩後會出現病情加劇,甚至引起急性肝衰竭,且常發生在分娩後的第1個月內。但是治愈後,12.5%~17%的妊娠婦女可以發生HBeAg和乙肝表麵抗原(HBsAg)的血清學轉換。因此,對於感染HBV的妊娠婦女,在分娩後,應繼續觀察幾個月,以監測病情變化。

  發生上述情況的可能機製是,慢性HBV感染者在妊娠後,促炎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明顯增高,全身炎症反應放大,導致早產等產科並發症的發生。而分娩後激素水平快速下降,可誘導HBeAg和HBsAg發生血清學轉換,這類似於CHB患者在糖皮質激素治療撤退後發生的血清學轉換。

  導致HBV傳播危險升高的因素

  對卵泡進行微注射等人工受精技術可傳播HBV;羊膜腔穿刺並不增加HBV母嬰傳播風險;分娩方式與母嬰傳播無關。

  卵泡微注射技術對HBV傳播的影響

  有關HBV垂直傳播的動物研究顯示,給倉鼠卵細胞轉染HBV質粒,HBV DNA可在胚胎細胞中表達。這表明HBV可通過卵膜進入卵細胞,並與宿主DNA整合。

  采用微注射技術將HBV DNA導入小鼠卵巢內,HBV可在妊娠早期的胎盤中整合和複製,並可穩定傳播至第10代。

  這些研究均表明HBV可通過精子卵漿內注射技術(ICSI)等人工授精途徑整合入宿主生殖細胞,然後在子代中傳播。

  臨床的觀察性研究顯示,在男性CHB患者中,約40%接受ICSI和38%接受試管受精患者的胎兒感染HBV。50%~100%的HBeAg陽性女性患者的卵細胞或其胎兒感染HBV。而HBeAg陰性的妊娠婦女,該比例則僅為7.7%。

  還有研究顯示,通過ICSI授精的CHB患者,采用精子清洗技術,可減少垂直傳播風險,防止將HBV傳入卵細胞。

  影響HBV母嬰傳播的臨床因素

  對於妊娠CHB,特別是低HBV載量患者,羊膜腔穿刺並不增加HBV母嬰傳播風險。

  我國台灣一項超過10年的研究顯示,HBeAg陽性妊娠婦女宮內HBV感染率為2.5%,提示宮內感染並非是母嬰傳播主要方式。HBeAg陽性妊娠婦女、HBV DNA>108 copies/ml、宮內感染和早產是母嬰傳播的高危因素,分娩方式與母嬰傳播無關。

  如何應對妊娠婦女感染HBV

  現有預防措施尚不能完全預防HBV母嬰傳播;對高病毒載量妊娠婦女進行抗病毒治療有助於預防母嬰傳播。

  如何預防HBV母嬰傳播

 inserted image

  防止HBV母嬰傳播的建議(見圖)是,對所有妊娠婦女均進行HBsAg檢測,對HBsAg陽性妊娠婦女,均應對其嬰兒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且應在出生後12小時內進行。

  但采用疫苗預防後,仍有>9%新生兒感染HBV。導致疫苗接種失敗的原因可能有:母親高HBV DNA載量,尤其合並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父親HBsAg陽性、HBV變異與人類白細胞抗原等。

  在妊娠後期,對高HBV DNA載量妊娠婦女,應考慮進行抗病毒治療,阻斷母嬰傳播。

  妊娠相關抗病毒治療

  替比夫定(LdT)和替諾福韋酯被列為妊娠B級抗病毒藥物,LAM、恩替卡韋及阿德福韋酯屬於妊娠C級。

  盡管LAM被列為C級,但卻是臨床經驗和依據最多的藥物。妊娠後期使用LAM能有效預防宮內感染和母嬰傳播。對HBeAg陽性妊娠婦女使用LdT,可減少圍產期HBV傳播。

  感染HBV的育齡女性,須將幹擾素(IFN)治療改為核苷(酸)類似物(NA)繼續治療,直至HBV DNA檢測不到,且停用IFN至少6個月後方能妊娠。對於接受NA治療的育齡女性,應在改用安全性高和毒副作用小的NA(LAM、LdT、替諾福韋酯)後再考慮妊娠。

  妊娠後的管理

  應加強妊娠後隨訪,以防肝酶指標驟然升高;推薦母乳喂養,但有關使用NA時是否可進行母乳喂養,目前未見相關報告;嬰兒出生9個月時,應檢查HBsAg或抗-HBs。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杭州第六醫院 杭州市肝病研究所 施軍平) 

關鍵字:HBV,感染,妊娠,EASL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