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科思維看社區中的抗生素應用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複興醫院 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丁靜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1-04-06

  患者,王某,80歲,是社區站的老病人,一天,老王手提著一個大塑料袋走進了社區站。“張大夫,您看看,這是看**醫院急診給開的,我得在您這輸液”。張大夫接過來一看,是喹諾酮類及頭孢菌素類兩種抗生素以及0.9%生理鹽水注射液500ml,診斷為急性氣管炎。是不折不扣的照單全收,還是再認真仔細結合患者情況、重新評估審視後再下筆轉抄處置單呢?張大夫按部就班地給老王測血壓、聽心肺,然後打開電腦,輸入記錄後說:“王老,這個輸液有些不合適”,“ 怎麼不合適?我這可是大醫院裏瞧的病?”。“您心髒不好,曾經有心衰的病史,不能一下子輸這麼多的液體,還有,您氣管發炎並不很嚴重,點滴一種消炎藥就行了。”老王將信將疑地接受了,結果身體很快恢複正常。

  三級醫院定好的方案,社區大夫有權利、有必要更改嗎?這就牽扯到了全科與專科的不同角度來看抗生素的應用問題。

  首先,抗菌藥物的應用涉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站的全科和相關科室,正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是提高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及減緩細菌耐藥性發生的關鍵,根據衛生部關於施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04]189號文件精神,社區衛生部門合理應用抗菌藥物也存在使用的基本原則,比如說必須診斷為細菌性感染患者,方可有指征地應用抗菌藥物;除非一些病原菌未明的嚴重感染和特殊用藥指征使用二聯外,常不必要三聯甚至四聯用藥。就以上的例子,患者的全科醫生更了解該患者的個人史和家族史,對其病情管理更具有連續性,經過更全麵綜合評價後,認為一種抗生素可以控製其感染,而且患者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既往史,也不適合再過多的輸液,於是適時地調整了治療方案,減輕了患者的負擔。

  社區大多數來看病的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他們的腎髒排泄功能、肝髒代謝功能及血漿蛋白含量均降低,血漿蛋白與藥物的結合率均下降,他們多伴有多種慢性疾病,有合並多種用藥的情況。在相同的給藥劑量下,藥物進入中樞的量可能比年輕人要多,故易發生中樞神經係統症狀,所以選藥應從患者的健康全麵考慮,注意慎重和調整劑量。

  再比如說,社區內的一些皮膚外傷、手術清除表淺的小囊腫等無菌手術經常由全科醫生來處理,之後也很少像綜合醫院病房似的進行預防性用藥;選擇抗生素應該由低級到高級等等。因為抗生素的不良反應ADR(Adverse Drug Reaction)的相關因素,經多因素分析後,仍然與年齡、劑量、是否合並用藥等因素相關。

  從政策方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也以國家基本藥品目錄所列抗生素為基礎,囊括的基本藥品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疾病的治療,而且療效好、不良反應小、質量穩定、價格合理、使用方便。特別是零差率藥品的推廣以來,縮短藥品流通領域的環節,降低成本,減少利潤,更是使得每張處方的次均費用下降20%-30%,“在社區站取藥便宜”也是吸引居民社區衛生服機構就醫的另一種導向。

  作為開具處方的主體,社區全科醫生的作用不容忽視。全科醫學住院醫規範化培訓的體係已經形成,並逐年建立起社區全科醫學合格的人才隊伍,確實保證這支隊伍的知識先進性也是繼續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麵。目前,全北京市各個區縣的衛生行政部門的考核,諸如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的考核中藥品管理、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處理、記錄統統納入規範。部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也開展多種形式的藥劑知識的學習,參與人員還包括具有重要角色的社區藥劑人員,他們是提供藥學服務的主要力量,“藥學服務”源於1976年美國Mikeal教授發表的文章。藥學服務的概念可簡單歸納為:用藥個體化,負責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經濟(最佳成本/效果比)的藥物治療方案,保證確實有效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藥學服務要求藥師從以藥物為中心轉到以病人為中心上來,實施良好的藥學服務,是當今對藥師的新標準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對於中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藥師來講,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其實我們對社區抗生素應用問題,不僅要從政策、全科醫生、藥師等多處把關,也應從注重患者本身對抗生素有關知識的認識入手。家庭責任製醫師簽約工作在北京市整體範圍內開展,社區家庭醫生團隊與社區居民之間的距離在縮短,是否可以利用這個不斷增強的團隊的力量,擴充以往的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工作改變社區居民的幾大誤區,什麼抗生素是退燒藥,可以隨意使用;越是新的、貴的抗生素療效越好;隻要有感染,應立即使用抗生素….

關鍵字:社區,全科,抗生素,應用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