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師如何處理HCV感染患者?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感染科 龔邦東 謝青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3-18

  雖然丙型肝炎的預後與乙型肝炎相似,但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效果遠好於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可使大部分丙型肝炎患者治愈,治療越早,療效越好。但與乙型肝炎不同的是,我國慢性丙肝病毒(HCV)感染漏診率很高,一些非感染科/肝病科醫師對HCV感染了解不多。2006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丙型肝炎是中國漏報率最高的法定傳染病。提高非專科醫師對丙型肝炎的認知將有助於HCV感染者的發現,使這些感染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抗病毒治療。

  本報今年的“丙型肝炎問與答”欄目中將向非肝病科/感染科醫師介紹慢性丙肝相關知識,以幫助他們在日常臨床工作中及時發現慢性丙肝患者,並將其轉診至專科就診。

一例失去治療時機的HCV感染患者

  患者,女,43歲。因腹脹、雙下肢水腫2月餘,入某醫院感染科接受診治。

  入院檢查顯示,患者神情,皮膚、鞏膜無黃染,有蜘蛛痣和肝掌,心肺未見異常,腹隆起,腹壁靜脈曲張,肝髒肋下未及,脾髒肋下3 cm,質中,移動性濁音陽性,雙下肢水腫。

  實驗室檢查顯示,ALT為90 U/L,總膽紅素為30 μmol/L,白蛋白比球蛋白為 30 g/34 g,抗-HCV(+),HCV RNA 為1.2×106 IU/ml 。B超提示肝硬化、脾大、大量腹水。

  進一步追問病史,患者在20年前接受剖腹產手術時接受過輸血。9年前因膽石症在某醫院普外科接受腹腔鏡取石術,當時肝功能正常,未查抗-HCV及HCV RNA。

  本次入院時,患者為失代償肝硬化,失去了IFNα抗病毒治療的機會,隻能對症支持治療。3年後,患者因出現並發症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和肝性腦病而死亡。

1. HCV感染特點

  HCV感染是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的感染性疾病。隨著HCV感染檢測水平的提高,我國HCV感染病例報告正逐年增高,2007年報告的發病人數>10萬例,較2006年上升了30.01%。HCV感染在經血源及性傳播的感染性疾病中占第二位,僅次於艾滋病。

  HCV感染與乙肝病毒感染有著相似的傳播途徑及發病機製。HCV感染後易慢性化,慢性化率為50%~85%,起病隱匿,在感染後的10~20年內大多無症狀,易被患者忽略,有時甚至不能引起醫師的注意。如果不及時治療,最終會轉為失代償肝硬化或肝癌(HCC),失去抗病毒治療機會。

  近年來,隨著對HCV感染高危人群的篩查,較多的HCV感染患者在早期就被發現,在接受幹擾素α(IFNα)聯合利巴韋林(RBV)治療後,預後明顯改善。

  2. 如何對HCV感染 高危人群進行篩查

  在外科,患者住院的主要目的大多是手術,住院時間相對較短。因此,外科醫師要仔細詢問病史,判斷患者是否是高危人群,是否需要篩查。

HCV感染高危人群

  HCV感染高危人群包括接受過輸血或血液來源的生物製品者;使用過未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內鏡檢查、有創操作和針刺者;接受透析治療者;與HCV感染患者共用過剃須刀、牙刷者;有過不潔性生活史者;靜脈注射毒品及有紋身、紋眉、穿耳環孔等皮膚黏膜損傷者。

篩查方法

  對高危人群首先進行HCV抗體檢測(抗-HCV放射酶聯免疫法,EIA),以判斷是否感染HCV。如果抗體檢測呈陽性,建議患者到綜合醫院的感染科或專科醫院再進一步接受HCV基因(HCV RNA)檢測,以確定是否罹患HCV感染。如果HCV RNA陰性,說明曾感染過,但機體已清除了病毒,不需要治療,隻須定期隨訪觀察即可。如果說抗-HCV和HCV RNA均陽性,則可明確是HCV感染患者,需要積極治療。

3. HCV感染的抗病毒治療適應證

  抗病毒治療的目的是清除或持續抑製體內的HCV,以改善或減輕肝損害,阻止進展為肝硬化、肝衰竭或HCC,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隻有確診為血清HCV RNA陽性的HCV感染者才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療,即使部分患者血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水平正常,也仍須接受抗病毒治療。

急性HCV感染

  IFNα治療能顯著減少急性HCV感染患者的慢性化。因此,如檢測到HCV RNA陽性,即應開始抗病毒治療。

  目前對急性HCV感染治療尚無統一方案,建議給予普通IFNα,3 MU,隔日1次,肌肉或皮下注射,療程為24周,還應同時服用RBV(800~1000 mg/d)。

慢性HCV感染

  ALT水平並不是預測患者對IFNα應答的重要指標。既往有研究顯示,用普通IFNα治療ALT正常的HCV感染患者不能獲得明顯的療效,因而不主張應用IFNα治療。但最近有研究顯示,用聚乙二醇幹擾素α(PEG-IFNα)-2a與RBV聯合治療ALT正常的HCV感染患者,其病毒學應答率與ALT升高的HCV感染患者相似。因此,對於ALT正常或輕度升高的HCV感染患者,隻要HCV RNA陽性,都應進行抗病毒治療。

HCV感染肝硬化

  對於代償期肝硬化(Child-Pugh A級)HCV感染患者,盡管其對治療的耐受性和療效均有所降低,但為穩定病情、延緩或阻止肝衰竭及HCC等並發症的發生,建議在嚴密觀察下給予抗病毒治療。

  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多難以耐受IFNα治療的不良反應,並可引起肝衰竭,因而不主張進行IFNα治療,有條件者應行肝髒移植術。

肝移植後HCV感染複發

  HCV感染相關的肝硬化或HCC患者在肝移植後,HCV感染複發率很高。IFNα治療此類患者有效,但有促進對移植肝排斥反應的可能,可在有經驗的專科醫生指導和嚴密觀察下進行抗病毒治療。

4. 如何對HCV感染進行抗病毒治療?

抗病毒治療的藥物

  IFNα是抗HCV的有效藥物,包括普通IFNα、複合IFNα和PEG-IFNα。由於IFNα和RBV治療均可導致一定的不良反應發生,對不良反應處理的好壞將會影響治療效果。所以,一旦患者被確診為丙型肝炎並有抗病毒治療適應證時,建議患者在感染科醫生或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和隨訪。

  PEG-IFNα與RBV聯合應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方案,其次是普通IFNα或複合IFNα與RBV聯合療法,均優於單用IFNα。如無RBV的禁忌證,均應采用聯合療法。

治療前須進行評估

  HCV感染抗病毒治療存在許多絕對和相對禁忌證。因此,治療前對患者身體及疾病狀況進行良好的評估是非常必要的。

  IFNα禁忌證包括肝功能失代償、心律失常、未能有效控製的抑鬱和焦慮、嚴重的心理疾患以及活動期自身免疫病(甲狀腺疾病除外)、嚴重的血細胞減少。

  RBV的禁忌證包括腎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以及正處妊娠期或近期內準備妊娠者。

 抗病毒治療方案

  Peg-IFNα-2a (180 μg/w,24或 48周)聯合小劑量(800 mg/d)或標準劑量(1000~1200 mg/d)的RBV對慢性HCV感染治療的應答率依患者所感染的 HCV基因型存在差異。

  對 2、3型 HCV感染者,采用小劑量(800 mg/d)RBV與Peg-IFNα聯合治療,24周療程的療效與48周療程的相同;而對於1型 HCV感染者,長療程(48周或72周)以及標準劑量(1000~1200)mg/d的RBV治療較短療程、小劑量的聯合治療療效更好。

  此外,在治療過程中的病毒學應答水平影響持續病毒學應答(SVR)。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毒學應答水平指導治療的策略(RGT策略)有助於獲得更高的SVR率,也有助於識別出需要強化治療的患者。[4511501]

麵臨的挑戰

  盡管我國早在 2004年就製定了有關HCV感染防治的指南,但到目前為止,規範的抗病毒治療還僅限於被篩選出的少部分HCV感染患者,相當一部分患者因診斷時疾病進展到失代償性肝硬化而失去IFNα治療的機會。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包括患者對HCV感染的認知程度,醫生的專業水準,藥物副作用及治療依從性等。因此,在我國,HCV感染的預防和治療任重而道遠。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感染科 龔邦東 謝青)

關鍵字:外科醫師如何處理HCV感染患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