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IDSA發布的MRSA感染治療指南具如下特點:①指南內容集中於MRSA感染的抗菌藥物治療,對於其臨床表現、診斷及實驗室檢查等介紹較少;②以問答形式對臨床常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針對性強,便於參考查閱;③內容包括常見感染治療與萬古黴素應用兩部分,未涉及其他可能存在MRSA感染的情況(如發熱伴粒細胞減少);④指南推薦了常見MRSA感染治療的首選與備選藥物及其用法、用量和療程,肯定了萬古黴素主要治療藥物的地位,充分討論了藥物治療問題,澄清了一些模糊概念,尤其對萬古黴素敏感性、用法、劑量、療效觀察、藥物濃度監測等做了充分說明,也對一些缺乏證據的問題提出了研究方向,如心內膜炎、骨髓炎治療的最佳藥物選擇、療程及是否須聯合用藥等。
該指南主要基於歐美國家的研究結果製定,我國醫師在應用時,須注意以下問題:①我國分離的MRSA以SCCmec Ⅲ型為主,耐藥譜更廣,對指南推薦的克林黴素、TMP-SMX、慶大黴素及利福平等耐藥率均較高,僅對萬古黴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寧敏感,應用時須參考藥物敏感性測定結果;②指南製定者雖考慮了社區與醫院獲得性感染的差異,藥物推薦也有一定指向,但未對二者作明確區分,而我國缺乏較大係列CA-MRSA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因此,社區感染治療須參考當地耐藥監測與藥物敏感性測定結果;③指南推薦的某些藥物在我國尚無供應,如奎奴普丁/達福普丁、特拉萬星及替加環素等,其臨床價值有待評估,而對我國臨床常用的替考拉寧和去甲萬古黴素等未作介紹;④指南中的藥物推薦有些超越了藥物適應證,如在化膿性骨髓炎和關節炎及中樞神經係統感染中將利奈唑胺和達托黴素作為備選藥物、在推薦達托黴素治療心內膜炎時未區分病變部位左右側定位等,須進行關注。[38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