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襲性肺真菌病的診斷依據

作者:周新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8-22

  摘要  診斷依據:侵襲性肺曲黴病胸部X線和CT檢查示,胸膜下密度增高的結節影,病灶周圍可出現暈輪征,發病10~15天後肺實變區液化、壞死、出現空腔陰影或新月征。  

       診斷主要依據以下3項。 

  1. 宿主因素或危險因素。 

  2. 臨床特征。 

  侵襲性肺曲黴病胸部X線和CT檢查示胸膜下密度增高的結節影,病灶周圍可出現暈輪征,發病10~15天後肺實變區液化、壞死、出現空腔陰影或新月征。 

  肺孢子菌病患者胸部CT片可示毛玻璃樣肺間質浸潤,伴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難。 

  肺隱球菌病胸部X線和CT檢查常示胸膜下單發或多發結節或團塊樣陰影,也可伴空腔形成。 

  3. 微生物學檢查。包括① 氣管內吸引物或合格痰標本直接鏡檢發現菌絲,且培養連續≥2次分離到同種真菌;② 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直接鏡檢發現菌絲;③ 合格痰標本或BALF直接鏡檢或培養發現隱球菌;④ 痰液或BALF中發現肺孢子菌包囊、滋養體或囊內小體;⑤ 血、胸水乳膠凝集法檢測隱球菌莢膜多糖抗原呈陽性;⑥ 血清1、3-D葡聚糖抗原檢測(G試驗)連續2次陽性;⑦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檢測(GM試驗)連續2次陽性。 

  在考慮微生物學檢查結果時應特別注意念珠菌是呼吸道常見定植菌。2009年IDSA念珠菌病診治指南指出,呼吸道分泌物分離到念珠菌很少提示為侵襲性肺念珠菌病,不推薦抗真菌治療。 

  G試驗和GM試驗作為侵襲性肺真菌病(IPM)診斷標準被廣泛用於臨床。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國內開展的G試驗檢測試劑與判定折點與國外有較大差別,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尚不明確,臨床上缺乏循證醫學依據,需要進一步研究。GM試驗主要適用於免疫功能受損者侵襲性曲黴菌病的診斷,動態觀察其變化更有診斷價值。半合成青黴素等藥物使用後GM試驗可出現假陽性。GM試驗對免疫功能正常者臨床意義不大。

關鍵字:肺曲黴病,肺孢子菌病,侵襲性肺真菌病(IPM),3-D葡聚糖抗原檢測(G試驗)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