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部、四肢、軀幹無症狀斑塊、結節5年餘一例

作者: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城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胡克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3-03-05

  病例介紹

  病史 患者男性,62歲,農民,漢族,已婚。主因發現麵部四肢軀幹無症狀斑塊、結節5年餘就診。患者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四肢大小不等紅斑、斑塊及結節,無自覺症狀,邊界模糊,略高出皮麵,病變範圍逐步擴大,耳廓、軀幹相繼出現上述症狀,並伴反複雙側鼻塞、左鼻出血;就診於某三甲醫院耳鼻咽喉科,進行鼻前庭、鼻鏡檢查,診斷為左鼻腔血管纖維瘤,行左鼻腔粘連剝離術治療,鼻塞、鼻腔出血現象有所緩解,皮損未予處理。4年前患者出現左肩部皮膚泛白,擠壓無痛感,到該院皮膚科就診,根據四肢泛發性紅斑,擬診為結節性紅斑,給予克拉黴素緩釋片、潑尼鬆等藥物治療未見好轉,遂放棄治療。半年前患者皮下結節增多、範圍擴大,再次到該院皮膚科就診,診斷為神經纖維瘤,建議入院手術治療,但是患者放棄。現患者因雙上肢痛覺減退並進行性加重,逐漸出現四肢無冷熱感,就診於柳州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疾控中心),經皮損抗酸染色查麻風杆菌確診為麻風病後,轉診本中心皮膚病防製科門診。

  皮膚科查體 麵部、耳廓、四肢、軀幹等部位可見50~70處花生米至拇指大小不等的暗紅色結節,以雙上肢屈側及腰部兩側為多;雙下肢可見暗紅色片狀斑塊和結節,斑塊邊緣不清,皮損無痛癢感,表麵感覺遲鈍或消失,麵部呈輕度彌漫浸潤。四肢遠端呈套狀麻木,雙側耳大神經、尺神經、腓總神經均粗大、質軟,有輕微壓痛。查紅細胞沉降率、肝腎功能、血尿便常規、抗溶血性鏈球菌素“O”、肌鈣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X線胸片、B超、心電圖檢查等均無異常,24小時尿蛋白定量0.2 g。取右下肢皮損結節送廣西壯族自治區皮膚病醫院行組織病理檢查,病理報告:表皮萎縮,真皮大量巨噬細胞,少量泡沫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查麻風杆菌(++++)。

  診治經過 確診為瘤型麻風(LL)。後追問病史,患者仍否認有麻風病史或麻風病患者接觸史。予患者利福平600 mg,每月1次,監服;氯法齊明300 mg,每月1次,監服;同時氯法齊明50 mg,每日1次,自服;氨苯碸100 mg,每日1次,自服。療程為1年。治療2年後患者病情明顯好轉,左側眶上、耳垂、下肢皮損抗酸染色麻風杆菌(++)。

  討論

  臨床特征 LL為多菌型麻風,臨床皮損表現分為3期:① 早期皮損常表現為斑疹,呈淺色或淡紅色,邊界不清,形態較小,數量較多,呈對稱分布,可出現瘙癢、螞蟻爬行感、劇痛等異常感覺;② 中期皮損可見結節和彌漫浸潤損害,邊緣模糊,表麵光亮,廣泛分布,可有輕度淺感覺障礙;③ 晚期呈嚴重彌漫性皮膚浸潤,且出現嚴重的感覺障礙及閉汗。

  診斷標準 滿足下列前2項者為疑似麻風病,滿足4項者即可確診麻風病:① 周圍神經幹或皮支粗大;② 有皮損同時伴有淺感覺障礙;③ 病理檢查可見上皮樣細胞肉芽腫及巨噬細胞肉芽腫,神經可見腫大及浸潤;④ 皮膚組織液抗酸染色見麻風杆菌。

  誤診原因

  ① 對麻風病缺乏全麵認識和警惕性;② 專業皮膚科和神經科醫生易先入為主地誤診為本專科常見病;③ 患者隱瞞病史;④ 問診和查體不仔細,麻風病確診的主要依據是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包括淺感覺障礙、皮神經粗大)、組織病理及細菌檢查。

  防範誤診的對策

  ① 對醫務人員定期進行麻風病防治知識培訓;② 仔細詢問病史並全麵查體,及時進行組織學病理及細菌檢查,綜合分析病情資料;③ 采用新的診斷技術如聚合酶鏈反應(PCR)、麻風菌特異性酚糖脂-1(PGL-1)等,以提高診斷陽性率和準確性。

  誤診誤治專欄與《臨床誤診誤治》雜誌合作第2期

  (本版病例全文詳見《臨床誤診誤治》雜誌2013年第1期)

關鍵字:麵部,四肢,軀幹,無症狀斑塊結節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