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3年前左腹股溝及全身淋巴結腫大,淋巴結活檢示淋巴組織反應性增生。服中藥治療,全身淋巴結明顯縮小。2年前頸部淋巴結再次腫大,淋巴結活檢經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協和醫院及我院病理會診診為外周T細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U)Ⅳ期,侵及雙頸、雙腋下、雙腹股溝、腹腔腹膜後、盆腔淋巴結,骨髓,以及脾。化療方案為CHOP-EP(環磷酰胺,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長春新堿,依托泊苷,順鉑,潑尼鬆)4周期,病情基本控製;給予大劑量環磷酰胺治療和外周血幹細胞采集。再行CHOP-EP 5周期治療。隨後采用CBV方案(環磷酰胺+卡氮芥+依托泊苷)預處理和自體外周血幹細胞移植,左腹股溝區放療,療效達完全緩解(CR),病情穩定1年餘。
本次入院前2周發熱(體溫38℃左右),伴畏寒、輕度咳嗽、少許白色泡沫痰,不伴腹瀉及尿痛等症狀。外院抗感染治療(不詳)3天,症狀緩解。1周前,上述症狀再次出現入我院。
否認藥物過敏史,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
入院查體
患者體溫38°C,血壓正常,呼吸平穩;一般情況可,神清合作,自動體位,皮膚黏膜未見出血點,雙頸部淋巴結1 cm,雙肺呼吸音清晰,未聞幹濕羅音,肝未及,脾肋下6 cm。
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0.58×109/L,淋巴細胞19%,中性粒細胞60.3%,單核細胞20.7%,血紅蛋白98 g/L,血小板14×109/L。血生化:血清總膽紅素48.9 μmol/L,直接膽紅素36.6 μmol/L,間接膽紅素15.1 μ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237 I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371 IU/L,尿素氮13.1 mmol/L,肌酐107 μmol/L。骨髓:增生極度減低,數個異常細胞不能辨認。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檢查、痰培養三次和血培養三次:陰性。
B超:脾大,腹腔、腹膜後未發現腫大淋巴結,頸部、腋下、腹股溝淋巴結1 cm。胸部CT見圖1和圖2。
圖1 入院第1天胸部CT:雙肺紋理略多,未見實性占位及明顯滲出灶
圖2 入院第1天胸部CT:縱隔內未見腫大淋巴結
治療經過
患者入院後接受積極升白細胞、血小板輸注、護肝、抗感染等治療。
入院第3天,患者病情無好轉,咳嗽加重,皮膚出現散在少許出血點,其主要分布在前胸。雙下肺少許幹羅音,再次複查胸片示雙肺紋理增粗、紊亂,采用亞胺培南聯合氟康唑治療。入院第5天,患者咳嗽繼續加重,少許粉紅色痰,呼吸困難,雙肺滿布幹濕羅音,Ⅰ型呼吸衰竭,急查床旁胸片示左下肺少許小斑片狀影。患者病情較重轉重症監護室(ICU),繼續原治療,加用去甲萬古黴素、卡泊芬淨、更昔洛韋、免疫球蛋白等治療,因氧分壓進行性下降而行氣管插管和呼吸機輔助呼吸,但氣道內壓力高,並有血性分泌物,吸出不滿意,止血藥物治療不滿意。入院第6天,患者背部皮膚出現較多出血點和瘀斑,雙肺較多幹濕羅音,床旁胸片示雙肺紋理明顯增多。在獲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後,行支氣管鏡檢查,見氣管內大量血性泡沫樣液體殘留,主支氣管、隆突、雙肺支氣管管壁多發白色斑塊樣隆起,管腔明顯狹窄,因患者病情重,未取活檢。加用伊曲康唑抗黴菌治療。雖然經過多方會診和積極搶救,患者病情仍繼續加重,於入院第7天因多髒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床旁胸片見圖3。
圖3 入院第7天(即死亡當天)床旁胸片:雙肺紋理增多、增粗和紊亂,可見片絮狀陰影
最終診斷:肺曲菌病
分析討論
平淩燕(住院醫師):
患者特點為:①中年男性;②3年前診斷為PTCL-U,曾接受多周期化療,大劑量化療聯合自體外周血幹細胞移植治療,並腹股溝局部放療後達到CR,病情已經穩定1年餘,未予任何治療;③本次急性起病,進展快,住院1周死亡;④主要症狀為反複發熱,輕度咳嗽,早期少許白色泡沫痰,肺部體征不明顯,後期血性泡沫痰,雙肺散在幹濕羅音,胸片和胸部CT早期變化不明顯,後期可見雙肺紋理增粗、紊亂,逐漸演化為雙下肺小斑片影;⑤實驗室檢查發現全血細胞極度減少,骨髓造血功能減低,肝功能異常。
根據上述特點考慮患者為肺部感染,但病情進展迅速,亞胺培南聯合去甲萬古黴素,卡泊芬淨聯合伊曲康唑治療均無效,不能很好解釋。
鄭文(副主任醫師):
綜合以下因素如PTCL-U診斷明確、長時間化療和自體幹細胞移植後、發熱、全血細胞減少、呼吸道症狀和體征、胸片和胸部CT及支氣管鏡檢查等,考慮患者為肺部感染。首先考慮為肺曲黴菌感染,其次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肺炎或腫瘤的肺部侵犯。因為患者的基礎病變,全血細胞減少一直未能改善,抗感染效果差,最終死於呼吸功能衰竭。
另一個問題是患者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否複發?患者淋巴瘤經化療、放療和幹細胞移植後達到CR已經1年餘,雖然脾大,但全身淺表淋巴結和胸腔、腹腔淋巴結無腫大,骨髓增生極度低下,未發現明確淋巴瘤細胞或嗜血細胞,因此NHL複發診斷不能明確。全血細胞減少和肝功能異常原因不明,不能用真菌感染來解釋。
張運濤(副主任醫師):
患者有惡性淋巴瘤病史,曾接受自體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現全血細胞減少,咳嗽,血性泡沫痰,呼吸困難短期內明顯加重,雙肺散在幹濕羅音,胸片和胸部CT示雙肺紋理增多、紊亂,小斑片影,其Ⅰ型呼吸衰竭原因考慮為血小板嚴重減少致肺泡出血綜合征,其次不能除外肺部感染。
朱軍(主任醫師):
綜合患者症狀、體征以及實驗室、影像學和支氣管鏡檢查等考慮為肺部真菌感染,基於患者全身情況,其抗真菌的療效並不佳。患者現有特點不支持肺部細菌和病毒感染等診斷。與這些疾病進行鑒別的關鍵是病理檢查依據,可與家屬溝通,爭取活檢。雖然患者為NHL,但治療後CR已達1年,病情穩定,現有資料不能診斷為腫瘤複發。全血細胞減少原因不清,可能與其在院外自行服用一些藥物(不詳)有關。
(注:在征得患者家屬同意情況下,在患者死亡後,采用纖維支氣管鏡,從原有氣管插管處進入,取氣管、支氣管壁上的斑塊,進行支氣管鏡活檢,病理診斷為肺曲菌病,見圖4a、4b。)
圖4a、4b 支氣管鏡活檢:大量嗜伊紅色、具有隔膜的分枝菌絲,病理診斷為肺曲菌病
小結
肺曲菌病是一種嚴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感染性疾病,近年來,由於化療、激素、免疫抑製劑及廣譜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其發病率逐年升高。原發性肺曲菌病較為罕見,絕大多數繼發於上述情況。該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咳嗽、白痰或血性痰、胸悶、胸痛和呼吸困難等。早期症狀常常不典型,不易與其他肺部疾病包括腫瘤相鑒別,易誤診。其影像學表現形式複雜,典型表現為暈征、胸膜下結節、空氣支氣管征、空氣新月征,而本病例的影像學檢查不典型,故未能早期診斷。確診需結合臨床表現、基礎病史、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查。應盡早開始治療,目前常用藥物為卡泊芬淨或伊曲康唑,氟康唑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