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是人類和各種微生物之間鬥爭的結果,感染性疾病始終與人類發展相伴。在感染性疾病防治過程中,基礎與臨床研究成果的廣泛應用,使舊的感染性疾病得到控製,但新的感染性疾病挑戰又不斷出現。回顧過去一年中在抗感染領域所取得的成績,明確尚待解決的科學問題,對於引導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回顧2012年,無論是在發展中的非洲地區還是在發達的歐美地區,都有過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的暴發,其中,經濟落後的非洲地區仍然是新發、突發傳染病的主要地區。下麵,對2012年全球感染性疾病流行情況進行簡單介紹。
HIV感染與AIDS
自上世紀80年代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以來,經過世界各國30餘年的共同努力,HIV感染和AIDS流行趨勢已有所下降,但防控任務還相當艱巨,例如,迄今尚無有效疫苗,抗病毒治療亦不能徹底清除感染病毒,特殊感染人群的感染控製還存在問題,還存在研究與感染控製經費短缺問題等。
研究進展
根據最新的臨床研究結果,國際抗病毒協會美國工作組以及美國衛生部都修訂了HIV感染治療指南,推薦所有HIV感染者都應進行抗病毒治療,無論處於感染早期還是晚期,也無論CD4細胞計數情況,其原因在於,早期治療能更好地維持患者的CD4細胞數量,並減少HIV傳播。
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有2例接受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的HIV 感染者,體內HIV轉為陰性,通過現有的各種檢測方法都不能檢出病毒的存在,這對於HIV/AIDS治療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對於HIV感染者,四聯複方藥物——替諾福韋/恩曲他濱/埃替拉韋/cobicistat初始治療也得到了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的批準。
我國現狀
根據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報告,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國累計報告HIV感染者492191例,存活者383285例。
當前我國HIV/AIDS具有如下特點:① 經性途徑已成為主要的傳播途徑,男男同性性傳播比例上升;② 局部地區和特定人群疫情嚴重;③ 感染者陸續進入發病期,AIDS死亡人數增加。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艾滋病防治工作,2012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中國遏製與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動計劃》,提出到2015年底,我國HIV新發感染數比2010年減少25%、AIDS病死率下降30%的防治目標;主要措施包括:① 擴大監測工作覆蓋麵,發現更多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② 擴大綜合幹預覆蓋麵,減少HIV的新發感染;③ 擴大抗病毒治療覆蓋麵,降低AIDS病死率;④ 擴大宣傳教育覆蓋麵,普及HIV感染防治知識;⑤ 加大經費投入,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醫院感染、細菌耐藥與抗菌藥物合理使用
醫院感染與細菌耐藥是兩個密不可分的公共衛生難題。醫院感染的細菌大多數為耐藥菌,甚至是多重耐藥菌。而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與預防醫院感染可以減少細菌耐藥的發生與耐藥菌傳播。
醫院感染
2012年最為嚴重的醫院感染發生於美國。在使用美國新英格蘭化合物中心生產的受汙染的醋酸甲潑尼龍進行鞘內或關節內注射後,約170多例患者發生真菌感染,感染病原被確定為大斑黴(Exserohilum)和曲黴菌,感染已經導致39例患者死亡。該感染的暴發流行,雖然並非由於醫療活動直接導致,但對醫院感染防控的嚴峻形勢提出了警告。
在醫院感染防控研究方麵,2012也有一些新的發現。一項在北卡羅來納大學進行的研究顯示,在患者出院後,對所處環境與物品(如扶手、床沿、座椅、水池、廁所等)進行C段紫外線照射,可以大幅減少萬古黴素耐藥腸球菌(VRE)、艱難梭菌和不動杆菌的數量,起到明顯的消毒作用,所須照射時間為20~40分鍾,劑量為12000~22000 μWs/cm 2。
一項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開展的為期5年的研究證明,提高手衛生的依從性能明顯減少醫院多重耐藥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VRE、碳青黴烯耐藥肺炎克雷伯菌等]感染,再次證明了手衛生對於減少醫院感染的重要性。
對照研究發現,對重症監護病房(ICU)患者采取普遍去MRSA定植處理(連續5天莫匹羅星鼻前庭塗抹和每天洗必泰沐浴),能明顯減少MRSA分離和多重耐藥菌感染,該方法較主動篩查與隔離效果好。
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是減少細菌耐藥的可取方法
麵對嚴峻的細菌耐藥形勢,積極開發有效藥物不失為最有效辦法,但長期實踐證明,這是最不可指望的辦法。目前,新型抗菌藥物的研究開發日益困難,而合理使用現有的抗菌藥物、減少耐藥的發生才是可取的方法。
我國頒布“史上最嚴”《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
2012年,我國衛生部正式頒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要求醫療機構必須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製定抗菌藥物分級管理目錄與管理措施,建立健全規章製度,開展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監督檢查,對嚴重違反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單位和個人將給予行政或法律處罰。
“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活動”初見成效
去年,衛生部開展的“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活動”進入第2年。
該專項整治活動要求醫療機構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不超過60%,門診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在20%以下,急診患者抗菌藥物處方比例低於40%,外科清潔手術抗菌藥物預防用藥比例不超過30%,預防用藥時間必須在術前0.5~2小時開始,療程不超過24小時等。
通過專項整治,我國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已趨於合理,大多數醫院抗菌藥物的使用已經達到或接近衛生部所規定的目標值。今後,如何保證對所取得的成績加以持續鞏固,將是臨床醫生和醫院管理者所麵臨的主要任務。
病原快速診斷技術
2012年,病原檢測的主要進展在於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例如,以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特殊病原,如艱難梭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分枝杆菌、流感病毒等,但這些檢測在我國尚未得到注冊部門批準。
近年來,利用質譜方法進行微生物檢測進展比較迅速,如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電離飛行時間質譜(MALDI-TOF MS)以細菌蛋白質譜為檢測基礎,已經可以對細菌和真菌進行快速檢測,縮短病原鑒定時間;電噴霧飛行時間質譜(ESI-TOF MS/MS)則結合PCR和質譜技術,快速特異性檢測細菌、真菌和病毒,無須純化細菌,可直接用臨床送檢樣本檢測,所需時間約6小時;另外,利用快速測序技術鑒定細菌、真菌的技術也已用於臨床。
人類微生物基因組學
在人類基因組研究完成後,開展與人體共生微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已經成為十分迫切的科學和健康需求,有關研究被稱為人類微生物基因組學(human microbiome)或宏基因組學(metagenomic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已經啟動相應研究,科研經費超過1億美元。
我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領導的課題組,首創感染微生態學,承擔國家第一個“973計劃”微生態研究課題,開創了我國人類微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成績。該課題組初步確定了病毒性肝炎發病與腸微生物菌群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及《肝髒病學》(hepatology)雜誌上,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關注。由於所取得的突出成績,該課題在2012年繼續得到了“973計劃”的資助。
國際交流與合作取得突破
通過我國數代感染性疾病研究工作者長期的努力與奮鬥,我國在感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得到國際同行認可。2012年,由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等主辦,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協辦的第十三屆亞太臨床微生物與感染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這是亞太臨床微生物與感染大會首次在我國大陸召開。大會由李蘭娟院士任主席,會議邀請相關領域國際知名專家150餘位進行專題報告,與會代表超過4000人,體現了我國感染性疾病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