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名譽所長、上海市細菌耐藥性監測網專家委員會主任汪複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醫學上,並沒有‘超級病菌’一說,隻是泛指耐藥性極強的細菌。‘超級病菌’並不陌生,耐藥性也不是新問題。1941年青黴素在臨床應用,1942年就發現了耐藥的葡萄球菌。時至今日,葡萄球菌的適應性仍然很強。”
汪複表示,人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細菌耐藥性無法避免,這是必然的現象和規律。近80年來,人類與細菌進行著一場持久的拉鋸戰。如抗菌藥從青黴素到頭孢菌素,再到碳青黴烯類不斷出新,細菌的耐藥性也逐步增強。21世紀以來,抗生素新品種的研發進展緩慢。可以說,目前人類新藥研發已跟不上細菌的變異步伐。盡管有學者提出了一些試圖超越抗生素的辦法,如噬菌體殺菌、細菌素殺菌和益生菌等方法,但是,抗生素仍然是當前對抗細菌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其他方法暫時隻能作為輔助。
汪複說,人們應該注意到,濫用抗生素加快了耐藥細菌的產生,並讓它們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在醫院,尤其是重症監護病房之所以容易產生“超級病菌”,因為那裏是抗生素使用頻率最多、力度最大的地方。臨床醫師必須盡可能地合理使用抗生素,減少濫用,讓抗生素為健康服務的時間更長一些,降低耐藥性出現的速度。
汪複認為,醫院的消毒隔離工作對於防止“超級病菌”傳播非常重要。病房的空氣、病房環境、醫療用具和吸氧管道等都要消毒,即使對床鋪、床頭櫃、門把手、地板也不能忽視,尤其要注意醫護人員的手衛生。有條件的地方應對泛耐藥菌患者采取隔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