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療是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主要治療策略。近10 年來長效幹擾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韋、恩替卡韋、替比夫定等藥的研發,為乙肝治療提供了新的手段,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已被證實能降低肝硬化、肝癌發生率。然而這些治療尚不能徹底清除HBV,不能解決 HBV 持續性感染的問題。作者根據自身臨床工作體會,淺析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現狀以及難點問題。
現狀
對於乙型肝炎初治患者,可選的治療方案主要有兩種。
一是幹擾素類治療,療程有限,其長期臨床受益已得到驗證,但仍存在著較多的藥物不良反應、HBeAg血清學轉換率不高的問題。二是核苷(酸)類似物,大多數患者可獲得良好的病毒學應答,但需要長期服藥,HBeAg血清學轉換率不高,停藥後可能導致反彈。目前認為,未出現血清學轉換的HBeAg陽性患者以及HBeAg陰性乙肝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核苷(酸)類似物,而長期服藥會導致耐藥發生概率增高,給臨床治療帶來新的困難。
難點
近10年抗病毒藥大規模用於乙肝患者,除重視初治患者的優化治療外,以下幾種情況將日益成為臨床治療的難點。
首先,大量難治性乙肝患者將逐漸成為主要患者人群 如初次治療療效不佳、停藥後病情反複的難治性慢乙肝的再治療是難點。HBeAg陽性患者在初次治療後僅不到30%可獲得HBeAg血清學轉換;單藥序貫治療導致多重耐藥;HBeAg陰性的患者療程不確定,停藥後易發生疾病反彈。
其次,代償期及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療 我國慢乙肝患者多為母嬰傳播,病程遷延伴不同程度的肝硬化,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並成為我國肝癌、慢加急重型肝炎和肝衰竭、肝病相關死亡的重要原因。
最後,隱匿性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療 根據我國不同地區對HBsAg陰性人群調查報告顯示,這些人群中HBV DNA陽性率高達5%。
研究表明,臨床上隱源性肝硬化、肝癌和不明原因的肝功能異常者中,隱匿性慢乙肝占30%、20%、7.4%。隱匿性慢乙肝進展為肝硬化的概率超過50%,並與肝癌發生相關。由此反映了我國隱匿性慢乙肝在臨床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