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基孔肯雅熱

作者:世衛 來源:世衛組織 日期:10-10-05

  重要事實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通過蚊子傳播的病毒性疾病,1952年在坦桑尼亞南部地區的一次疫情暴發中首次得以記敘。它是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基孔肯雅”取自於Kimakonde語中一個動詞詞根,意思是“變成歪扭的”,描述患者因關節疼痛而彎腰的樣子。

  體征和症狀

  基孔肯雅熱的特征是突然發熱,經常伴有關節痛。其他常見征兆和症狀還包括肌肉疼痛、頭痛、惡心、疲勞和皮疹。關節疼痛往往造成患者極度衰弱,但疼痛通常在幾天或幾周內消失。大多患者可以痊愈,但有些患者的關節痛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偶有報告發生眼睛、神經和心髒方麵的並發症,以及胃腸不適。嚴重並發症不多見,但此病可導致老年人死亡。由於感染後通常隻有輕微症狀,可能難以識別感染,在登革熱流行地區也會被誤診。

  傳播

  感染病毒的雌性蚊子叮咬,造成人際間病毒感染。大多數情況下,此類蚊子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這兩種蚊子也會傳播其他病毒,包括登革病毒。盡管叮咬高峰發生在清早和傍晚,這些蚊子在白天也叮咬人。這兩種蚊子都在戶外叮咬,而埃及伊蚊還善於在室內叮咬。

  被受感染蚊子叮咬後,通常在4-8天內發病,但也會在2-12天的範圍內發病。

  診斷

  診斷可采用幾種方法,例如酶聯免疫分析(ELISA)這類血清學檢查,可證實存在IgM和IgG基孔根亞病毒抗體。IgM病毒抗體水平在發病後3-5周內最高,此後持續約兩個月。感染後最初幾天可以從血液中分離出病毒。有各種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擴增核糖核酸基因組RT?PCR)檢測試驗方法,但靈敏度各不相同。有一些適於臨床診斷。臨床樣品RT-PCP製品也可用於病毒基因分型,與采自不同區域的病毒取樣做出比較。

  治療

  沒有專門治療基孔肯雅熱的藥品。主要針對減輕症狀進行治療,包括關節疼痛。沒有商用基孔肯雅熱疫苗。

  預防和控製

  蚊子滋生地鄰近人類居住地,是基孔肯雅熱重要危險因素,也會傳播其他疾病。預防和控製很大程度上是要減少住地那些有助蚊子滋生的自然和人為容器的數量。這要動員受影響的各個社區。在疫情暴發期間,可將殺蟲劑噴灑在蚊子著落的容水物表麵和附近,殺死飛蚊,或使用殺蟲劑對水進行處理,殺死未成熟的蚊子幼蟲。

  在基孔肯雅熱流行期間,建議著裝時要盡量減少可遭白天叮咬媒介叮咬的暴露皮膚。嚴格按照使用說明在暴露皮膚或衣服上使用驅蚊劑。驅蚊劑應含有DEET (N, N-diethyl-3-methylbenzamide), IR3535 (3-[N-acetyl-N-butyl]-aminopropionic acid ethyl ester) 或 icaridin (1-piperidinecarboxylic acid, 2-(2-hydroxyethyl)-1-methylpropylester)。對那些白天睡覺的人,特別是對幼兒,或病人,或老人,驅蟲蚊帳起良好保護作用。盤式蚊香和殺蟲劑噴霧器也可減少室內叮咬。

  疾病暴發

  基孔肯雅熱發生在非洲、亞洲和印度次大陸。人感染數量在非洲已多年相對比較低,但在1999-2000年間,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生了一次大暴發,2007年加蓬發生了一次暴發。

  自2005年2月起,基孔肯雅熱大範圍流行發生在印度洋各群島。歐洲很多輸入性病例與這次流行有關,大多數病例是在2006年,當時印度洋的流行正值高峰。印度在2006年和2007年曾暴發大規模基孔肯雅熱。其他幾個東南亞國家也受到過影響。2007年歐洲報告首次傳播,是在意大利東北部的一次局部性暴發。

  更多關於疾病媒介的情況

  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都與基孔肯雅熱大範圍流行有關。埃及伊蚊隻局限在熱帶和亞熱帶,而白紋伊蚊還在溫帶,甚至寒冷的溫帶地區生存。最近幾十年,來自亞洲的白紋伊蚊,已在非洲、歐洲和美洲一些地區固定生存下來。

  與埃及伊蚊相比,白紋伊蚊更能把有水的地方作為繁殖地點,除了車胎、盆栽托盤等人為地點外,還包括椰子皮、可可莢、竹樹樁、樹洞、石頭上的水坑等。繁殖場所的多樣性使白紋伊蚊在農村,以及城郊地區和陰涼城市公園到處可見。埃及伊蚊與人居關係緊密,除了室外與白紋伊蚊同樣的人為繁殖地點外,它還利用室內繁殖地,包括花瓶、儲水容器和浴室的水泥水箱等。

  非洲幾種其他種類的媒介類蚊子也與疾病傳播有關,包括A. furcifer-taylori 種群蚊子和A. luteocephalus蚊子。有證據表明,包括非靈長類的一些動物可能是病毒宿主。

關鍵字:基孔肯雅熱,預防和控製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