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原發性肝細胞癌(HCC)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我國近年發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1版)》都強調了對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療的重要性,但未深入具體闡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療可延緩HCC的發生。有鑒於此,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肝癌學組近期召開了3次專題討論會,係統收集分析了現有HCC綜合治療中抗病毒治療的臨床研究文獻,回顧了HCC治療中抗病毒藥物的臨床應用進展,依據現有病毒相關性HCC抗病毒治療的循證醫學臨床資料,綜合部分專家意見,按照循證醫學證據分級的GRADE係統進行細化和補充,對上述患者抗病毒治療的應用達成共識,提出如下具體建議,供國內同道參考,以期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依據新的臨床醫學證據進行修改和更新,進一步完善《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實施。
應用抗病毒治療的總體目標
病毒相關性HCC是HBV/HCV通過病毒-免疫係統相互作用,導致肝髒組織炎症壞死-修複反複發生,或通過病毒編碼蛋白(整合後病毒基因異常編碼蛋白)對細胞周期調節蛋白產生影響,從而逐步導致HCC發生。HCC複發分為早期(術後2年內)或晚期複發(術後2年後)。早期複發多由原發灶轉移所致,晚期複發多為在肝硬化基礎上的腫瘤再發(de novo)。在HBV/HCV相關性肝硬化基礎上,病毒活躍複製不僅可導致HCC的發生(複發),同時也是各種終末期肝病事件發生的危險因素。
HBV相關性HCC
HBV慢性感染是HCC發生的主要病因之一。HBV相關性HCC患者生存率較低,與HCC高複發率有關。降低HBV DNA水平是HBV相關性HCC二、三級預防的關鍵因素之一。
HBV相關性HCC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為: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和肝-腎綜合征等肝病終末期事件,這些與HBV活躍複製密切相關。抑製HBV複製、控製炎症活動,有助於提高HBV相關性HCC患者的總體生存率。
台灣自然史研究顯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HCC發生率為403~470/10萬例。
導致HBV相關性HCC發生的病毒學因素有:HBV DNA水平、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持續陽性時間、病毒基因型、C區啟動子變異、X基因變異等。
石川(Ishikawa)等總結了HBV相關性HCC特征:① HCC發生與HBV DNA水平有關;② 高HBV DNA水平患者發展到HCC所需時間少於低HBV DNA水平患者;③ 抗病毒治療可減少HCC發生;④ HBV基因型C型感染者的HCC發生率高於B型;⑤ 基因型B型HBV相關性HCC多發生在非肝硬化基礎上,且多伴有衛星灶。
肝硬化是HCC發生的獨立危險因子,HBV相關性肝硬化患者的HCC發生率高達820~2247/10萬例。
法塔維奇(Fattovich)等分析HBV感染自然史資料時提到了肝硬化患者5年內的HCC發生率:在西歐和美國為10%,在東亞為17%,發生率存在一定的人種特異性差異。
HCC外科根治術後 的HCC 5年複發率高達50%~70%。
多種因素與HBV相關性HCC複發有關,除腫瘤大小、分期、甲胎蛋白(AFP)水平、肝硬化程度之外,HBeAg是否陽性及HBV DNA載量與之密切相關。
早期複發與腫瘤分期和生物學特性有關,晚期複發與肝髒基礎病有關。
陳(Chen)等總結了REVEAL-HBV研究,提出HBV DNA載量與HCC的病死率呈正相關,並且具有明確量效關係。當HBV DNA>105 copies/ml時,HCC患者病死率的相對危險比(RR)為11.2。
HCV相關性HCC
HCV感染與HCC發生密切相關。
HCV RNA水平與HCC複發具有一定的相關關係,HCV高載量和基因型1b與HCC發生有密切關係。抗病毒治療有可能減少HCC複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目前世界上約有1.3億~2.1億HCV慢性感染者,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中,約10%~40%將進展為肝硬化,1%~5%進展為HCC。
HCV慢性感染者發生HCC的風險比(HR)是普通人群的15~20倍,HCV感染者在30年隨訪中的HCC發生率為1%~3%,HCV相關性肝硬化患者每年的HCC發生率為1%~4%。
抗-HCV陽性率在HCC患者中的分布具有地區性差異:意大利為44%~66%,法國為27%~58%,西班牙為60%~75%,日本為80%~90%,而中國約為10%。
與HCC發生相關的HCV病毒學因素如下:血清病毒HCV RNA陽性和病毒基因型(HCV 1b)。
薩拉傑(El-Serag)總結近年研究時指出,現有證據表明,任何水平的血清HCV RNA都是HCC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清除HCV將降低HCC發生率。
早年庫博(Kubo)等研究結果提示,HCV高複製水平與HCC術後複發有關。
欣德(Shindoh)等最近報告了一項為期5年的隨訪研究。在此項研究中,共有370例Child-Pugh評分A級患者接受了根治性切除手術治療。
研究者按照病毒載量水平的高低,將受試者分為高載量(HCV RNA>5.3 log10 IU/ml)和低載量(HCV RNA≤5.3 log10 IU/ml)組。高載量組患者的5年無複發生存率為57.7%,低載量組患者的5年無複發生存率為76.6%(P<0.001)。
多因素回歸分析提示,HCV 高載量是HCC複發的危險因素(HR=1.87);對於手術切除的HCC患者,HCV低載量預示長期預後較好。
建議1 HBV/HCV相關性HCC患者應用抗病毒治療的總體目標是:在針對HCC的綜合治療基礎上,通過抗病毒治療將HBV/HCV的複製抑製至最低水平,旨在減少或延緩HCC的複發,保證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1,A);抗病毒治療可改善肝髒功能,減少終末期肝病事件的發生,為HCC綜合治療創造條件(1,B)。
HCV相關性HCC抗病毒治療應用的循證醫學證據
HCV相關性HCC的三級預防
回顧性研究提示,抗HCV治療將改善HCV相關性HCC患者的預後。薈萃分析結果證實,抗HCV治療可降低HCC複發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穀本(Tanimoto)等回顧了38對HCV相關性HCC患者。經過手術切除後,治療組應用標準治療方案(SOC),即聚乙二醇幹擾素(Peg-IFN)α-2b(1.5 μg/kg)聯合利巴韋林(RBV);治療組與對照組按照性別、年齡、腫瘤直徑等因素進行了1:1配對。
結果發現,SOC組患者的3年、5年生存率為100%和76.6%,對照組為91.7%和50.6%,兩組間差異顯著;但兩組的5年無複發生存率無顯著區別。
辛加(Singal)等對10項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共納入645例HCV相關性HCC患者,其中301例接受幹擾素(IFN)α單用(聯合)RBV治療,這些患者均為HCV相關性肝硬化。結果顯示,術後應用IFNα降低了HCC複發率;就5年生存率而言,6項研究顯示,IFNα治療是影響預後的正性因素。與未獲得持續病毒學應答(SVR)相比,獲得SVR患者的複發率明顯降低,生存率顯著提高。
米亞科(Miyake)等對5項研究中的355例患者進行分析,其原發腫瘤符合米蘭標準。其中167例在根治術後接受IFNα治療,HCC複發率顯著降低。
建議2 HCV相關性HCC三級預防建議:
2.1 HCV相關性HCC患者檢測HCV RNA為陽性,建議在根治性切除手術、經皮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射頻消融等綜合治療基礎上予以抗HCV治療(2a,A)。抗病毒治療前須評估患者的肝髒病理-生理狀態,由專科醫師安排抗病毒治療方案。對肝功能代償期患者應給予CHC治療的SOC方案;對肝功能Child-Pugh評分B級患者宜采用低劑量啟動逐步加量(LOAD)策略,逐步提高IFNα/Peg-IFNα用量以期獲得較高的SVR,並提高其耐受性(2a,B);對Child-Pugh評分C級以上或終末期肝病模型(MELD)>25分者,不推薦應用IFNα/Peg-IFNα,以免誘發嚴重不良事件發生。針對抗-HCV陽性而HCV RNA陰性者,不需要SOC方案處置。
2.2 肝功能Child-Pugh評分≤7或MELD評分≤18分且擬行肝移植的HCV相關性HCC患者,宜於術前接受抗病毒治療(2a,B)。肝移植後須監測HCV RNA水平,如出現HCV RNA陽性應進行肝組織活檢;存在進展性肝纖維化者,根據Child-Pugh評分或MELD評分,參考第2.1建議接受抗病毒治療(2a,B)。抗HCV治療過程中的監測項目、副作用及處理原則等均根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執行(1,A)。
HCV相關性HCC的二級預防
相關研究證實,在HCV相關性HCC的二級預防中,對CHC患者進行SOC方案幹預可以減少HCV相關性HCC的發生。
義田(Yoshida)等對2890例CHC患者進行肝組織活檢,其中2400例接受了IFNα治療。多因素分析提示,IFNα治療是HCC發生的主要影響因子,校正RR為0.516 ,獲得SVR患者的RR更是低至0.197。
PERFECT研究觀察了1865例CHC患者接受SOC(Peg-IFNα-2b聯合RBV)治療後的情況,999例 (53.5%)獲得SVR。隨訪結果發現,5年HCC累計發生率在獲得SVR組(1.1%)和未獲得SVR組之間(7.1%)存在明顯差異。
HALT-C研究是一項針對HCV相關性肝硬化或高度纖維化[Ishak評分≥3分]患者的半量Peg-IFNα-2a(90 μg)長期研究。研究者觀察到經48周治療獲得SVR的患者,其HCC發生率明顯低於未獲得SVR者。
在HALT-C研究後續8.7年的隨訪期間(平均為6.1年),427例肝硬化患者中共有48例被診斷為HCC,其中治療組為14例(6.8%),對照組則為34例(15.5%)。應用Peg-IFNα-2a對罹患HCC的HR為0.45。
治療組和對照組3、5、7年的HCC累計發生率分別為2.6%對4.0%,5.1%對11.1%及7.8%對24.2%(P=0.009)。
因此,研究者指出,對HCV相關性肝硬化患者仍應積極予以抗病毒治療,有助於減少HCC的發生。
Singal 等進行的薈萃分析結果發現,相對於對照組而言,接受IFNα治療CHC患者罹患HCC的RR為0.43,獲得SVR患者罹患HCC的RR為0.35。
歐洲肝髒研究學會(EASL)、歐洲癌症治療與研究組織(EORTC)聯合頒布的《HCC臨床實踐指南(2012年版)》指出:薈萃分析表明,接受IFNα聯合RBV治療後獲得SVR的CHC患者,其HCC發生風險明顯減小。
如果患者病情進展至肝硬化,Peg-IFNα聯合RBV和(或)聯合新型蛋白酶抑製劑[如博賽潑維(boceprevir)和特拉潑維(telaprevir)]是否能夠阻止或延緩HCC的發生,尚無結論性證據,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建議3 對於HBV/HCV重疊感染的HCC患者,在綜合治療基礎上應評估肝硬化程度和肝功能狀態。對於Child-Pugh A級患者,如果HCV RNA和HBV DNA均為陽性,宜采用SOC方案聯合核苷(酸)類似物(NA)治療;如果HCV RNA陽性而HBV DNA陰性,宜首選SOC方案;如果HCV RNA陰性而HBV DNA陽性,宜按照HBV相關性HCC抗病毒處置建議處理(2a,C)。
建議4 對CHC患者予以抗HCV的SOC是HCV相關性肝硬化/HCC的二級預防措施(1,A),HCV RNA陽性的HCV相關性肝硬化患者應該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接受抗病毒治療(2a,A),以減少或延緩HCC的發生。
HBV相關性HCC抗病毒治療應用的循證醫學證據
HBV相關性HCC的三級預防
抗HBV藥物目前有兩類,即IFNα和NA,這兩類藥物用於HBV相關性HCC患者,有助於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並提高其生存率。
NA的應用 目前國內已批準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韋酯(ADV)、恩替卡韋(ETV)和替比夫定(LDT)用於抗HBV治療,替諾福韋(TDF)預計也將很快進入到國內市場。
應用NA可以提高HBV相關性HCC的生存率。
隨機對照臨床研究(RCT)提示,NA可以改善HBV相關性HCC患者的肝功能,提高生存率。
薈萃分析提示,HBV相關性HCC患者接受NA治療,可降低死亡率。
IFNα的應用 IFNα具有較強的免疫調節作用,在其臨床應用中既具有抗腫瘤作用,又具有抗病毒作用。因此,此類藥物被認為既具有早期複發預防作用,又具有晚期複發預防作用。
總之,HBV相關性HCC患者在根治術後接受IFNα治療,將有助於提高存活率,應用期間可降低HCC複發率。
小樣本量回顧性研究提示,NA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腫瘤複發率相近,但前者的無複發生存率較高。
最近吳(Wu)等報告了HBV相關性HCC根治術後NA應用的大樣本量隊列研究。研究組收集了2003-2010年中國台灣地區的100938例HCC患者資料。其中,4569例HBV相關性HCC患者接受了根治術治療,518例在術後接受NA治療(不含ADV),對照組(4051例)未應用NA。
隨訪發現,NA組和對照組的複發率分別為20.5%和43.6%(P<0.001),總體病死率分別為10.6%和28.3%(P<0.001),6年HCC複發率分別為45.6%和54.6%(P<0.001);6年總體死亡率分別為29.0%和42.4%(P<0.001)。
Cox回歸分析提示,NA應用是減少HCC複發的重要的獨立因素。
張(Jang)等將73例TACE術後患者隨機分組,對治療組患者予以LAM治療。結果發現,對照組(37例)中有11例患者(29.7%)在術後出現HBV活躍複製導致的肝髒炎症反應,而LAM組(36例)僅有1例(2.8%,P=0.002)。該研究認為,LAM可降低患者因TACE術後炎症反應誘發的慢性肝衰竭風險。
科達(Koda)等報告,隨訪期間NA治療組的平均Child-Pugh計分較對照組明顯較低;兩組之間的累計無複發生存率沒有區別,但NA組的累計生存率明顯高於對照組。因而研究者提出,NA可以通過間接保護剩餘肝功能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程(Cheng)等報告,胸腺肽α1與NA聯合治療組和對照組的平均複發時間分別為7.0個月和5.0個月,提示該聯合用藥可作為一種輔助治療的選擇方案。
汪(Wong)等對9項隊列研究的551例患者進行研究,其中204例接受NA治療。結果證實,與對照組相比,NA組的HCC複發率顯著較低(58%對55%,P=0.04),總體死亡率也較低(42%對38%,P<0.001)。
就抗病毒效果而言,NA組患者在治療1年時的HBV DNA陰轉率為87%~100%,治療2年時的HBeAg血清學轉換率為22%~73%。服用LAM患者出現耐藥的比例為14%~39%,出現病毒學突破者可加用ADV或換用ETV予以控製。
孫(Sun)等開展的一項RCT研究,將HCC根治術後的患者隨機分為IFNα治療組和非治療組(各118例)。IFNα治療組患者18個月內的複發率為36.4%,對照組則為49.2%;停用IFNα後隨訪18個月,IFNα組和對照組的複發率分別為32.9%和23.2%。
洛(Lo)等開展的一項RCT研究在切除HCC病灶後,將相同TNM分期患者隨機分為IFNα組或對照組,治療方案為IFNα-2b,10 MIU/m2,每周3次,療程為16周。
5年隨訪結束時,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有20%(8/40)和33%(13/40)的患者死亡或接受肝移植。IFNα組和對照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別為97%、79%、79%和85%、70%、61%,兩組間無統計學差異;對於TNM分期Ⅲ/Ⅳa期患者,IFN α組和對照組患者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別為95%、68%、68%和68%、47%和24%,組間有統計學差別。
建議5 HBV相關性HCC患者的NA應用建議
5.1 HBV相關性HCC患者檢測HBV DNA為陽性,均應接受NA抗病毒治療(1,A)。在HCC綜合治療方案基礎上,建議參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HBV相關性肝硬化治療,選擇NA長期服用(2a,A);有條件者優先選擇強效高耐藥屏障藥物。患者在接受抗腫瘤治療前,宜盡早接受NA治療,以期將HBV DNA降至最低水平,減少HBV的再激活(2a,A)。在NA治療過程中,監測項目、副作用及處理原則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胸腺肽α1也可用於治療HBV相關性HCC患者,並可與NA聯合應用(2a,C)。
5.2 對HBV相關性HCC檢測HBV DNA為陰性,接受TACE、放射治療、全身化療者,應高度重視HBV的再激活,並密切監測HBV DNA(2a,A)。如監測過程中HBV DNA為陽性,則可根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HBV相關性肝硬化進行NA長期治療。
5.3 對HBV相關性HCC確診符合肝移植標準且擬進行肝移植患者,如HBV DNA檢測為陽性,應於術前給予強效高耐藥屏障的NA,以盡可能將HBV DNA在術前降至最低水平(1,A)。LAM和(或)ADV聯合高效價免疫球蛋白(HBIG)可減小移植物再感染風險。建議肝移植術前1~3個月開始應用LAM,術中無肝期給予HBIG,術後長期使用LAM和HBIG(2a,B)。對於LAM治療發生HBV病毒變異者,可加用ADV聯合治療(2a,B)。有研究提示,單用ETV、不聯合HBIG也可較好地預防HBV複發(2a,B)。
建議6 HBV相關性HCC患者在接受根治(非根治)術後,如無IFNα應用禁忌,可選擇IFNα(1,A)輔助治療。肝功能代償期患者建議按常規劑量應用IFNα;Child-Pugh評分B級患者宜自小劑量開始應用,逐步加量,療程為6~18個月。IFNα治療12周時,如果檢測HBV DNA仍為陽性,建議加用或改用NA(除LDT外)(2a,B),IFNα方案可重複應用(2a,B)。治療過程中監測項目、副作用及處理原則等均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執行。
HBV相關性HCC的二級預防
抗病毒治療可以降低CHB及其相關性肝硬化患者的HCC發生率。薈萃分析證實,IFNα和NA的抗病毒治療可顯著降低CHB患者的HCC發生率。
NUCB4006研究觀察了651例肝硬化患者,其中436例接受LAM治療,平均隨訪32個月。至隨訪結束時,LAM組和對照組中分別有17、16例患者被診斷為HCC。後續對28例亞太患者(治療前均為重度肝纖維化)進行10年隨訪,5例疾病進展,1例被診斷為HCC。因此,目前認為抗HBV治療不能完全阻止HCC發生,但可降低其發生率。
鬆加(Sung)等對12項研究中的2742例CHB患者進行分析,證實IFNα可使HCC發生率下降34%;另有5項研究分析2289例CHB患者,發現NA治療使HCC發生率下降了78%。
一項針對21項研究、3881例應用NA和534例未應用NA的CHB患者進行的薈萃分析發現,在平均隨訪46個月中,NA組和對照組的HCC發生率分別為2.8%和6.4%,差異顯著。
建議7 HBV相關性HCC二級預防措施為針對CHB患者合理抗HBV治療,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 對CHB患者應用IFNα或NA可降低HCC發生率(1,A)。
HBV/HCV相關性HCC患者抗病毒治療尚存問題
專家認為,對HBV/HCV相關性HCC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的意義在於:在綜合治療基礎上,抗病毒治療可以減少HBV/HCV相關性HCC的複發率,降低終末期肝病事件的發生率,以期為多種治療手段的應用創造條件。
本領域尚有很多問題有待闡明。例如,病毒複製與HCC複發是否具有因果關係,IFNα對HBV/HCV相關性HCC的長期無複發生存率影響尚有爭議,如何提高肝硬化背景患者應用IFNα的耐受性和安全性,HBV相關性HCC患者接受Peg-IFNα治療的可行性,HBV相關性HCC聯合應用IFNα和NA的有效性,無IFN(IFN-free)治療方案幹預HCV相關性HCC患者的有效性等,這些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並期待具有更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的研究結果。
總之,專家建議,在HCC的診斷治療過程中,應由多學科醫師共同商議治療方案,多方麵調整、維護患者的肝功能,通過綜合治療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HCC患者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