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今天淩晨3時左右通報,2021年8月21日,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確診一例鼠疫(腺鼠疫)病例。
鼠疫作為甲類傳染病之首,可謂是傳染病的頭號“通緝犯”。那麼究竟什麼是鼠疫?它是如何傳播的?人感染鼠疫會出現什麼的表現?……關於鼠疫的這些知識,搬來小板凳,帶好小瓜子,待我給你娓娓道來。
一、病原學
(一)什麼是鼠疫耶爾森菌
典型的鼠疫菌呈短而粗,中段膨大,兩頭鈍圓的短小杆菌。有莢膜,無鞭毛,無芽孢。為革蘭染色陰性。
(二)抵抗力
對外界抵抗力較弱,對光、熱、幹燥及一般消毒劑均敏感。
日光直射4~5小時即死,加熱55℃ 15分鍾或100℃ 1分鍾、5%苯酚、5%甲酚皂, 0.1氯化汞、5%~10%氯胺均可將病菌殺死。
但在潮濕、低溫與有機物內存活時間則較久。
在痰和膿液中可存活10~20天。
在蚤糞中可存活1個月。
在屍體中可存活數周至數月。
二、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自然感染鼠疫的動物都可作為鼠疫的傳染源。主要是鼠類和其他齧齒動物。
黃鼠屬和旱獺屬為主要儲存宿主。
褐家鼠、黃胸鼠是次要儲存宿主,但卻是人間鼠疫的主要傳染源。
其他如貓、羊、兔、駱駝、狼、狐等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各型患者均為傳染源,以肺型鼠疫最為重要。
(二)傳播途徑
1. 主要傳播途徑:
動物→跳蚤→人,蚤叮咬,經血液傳播,多為腺鼠疫。
人→空氣飛沫→人,經呼吸道傳播肺鼠疫。
2. 其他傳播途經:
剝離染疫動物皮毛時鼠疫菌進入創口而感染,或吸入帶菌皮毛中的塵埃感染。
取食未充分煮熟的染疫獸肉,經消化道感染。
染疫動物隨運輸工具傳播。
實驗室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
人對鼠疫沒有自然免疫力,所有人群(不分種族、性別、年齡)普遍易感。
職業關係較密切:狩獵、疫區放牧、屠宰等職業易感染發病,其他類職業就較少見。
病後可獲持久免疫力。
預防接種可獲一定免疫力,可降低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人間鼠疫耶爾森菌感染以非洲、亞洲、美洲發病最多。亞洲主要在越南、尼泊爾、緬甸、印度、俄羅斯和蒙古有流行或病例發生。
2010年至2015年,全世界範圍內有3248人感染鼠疫,其中病死584人(病死率17.98%)。
我國近年有19個省區發生鼠疫疫情,發病最多的是滇西黃胸鼠疫源地和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旱獺疫源地。2004年至2015年,我國有61人感染鼠疫。
季節性與鼠類活動和鼠蚤繁殖情況有關。
人間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後流行。
(五)世界人間鼠疫大流行
1. 鼠疫首次大流行
發生於6世紀(520—565),起源於中東自然疫源地,流行中心在中東地中海沿岸。公元 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
這次流行持續了50~60年,流行期間每天死亡5000~10000人,死亡總數近1億人。時值埃塞俄比亞的查士丁尼王朝,此次流行便以查士丁尼瘟疫之名載入醫學史冊。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退。
2. 第二次大流行
發生於公元14世紀,持續近300年。這次大流行僅在歐洲就造成2500萬人死亡,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
據記載,當時倫敦的人行道上到處是腐爛發臭的死貓死狗,人們把它們當作傳播瘟疫的禍首打死了。然而,沒有了貓,鼠疫的真正傳染源—老鼠,就越發橫行無忌。
3. 第三次大流行
19世紀末(1894年),流行持續到20世紀中葉,暴發於中國廣州、香港,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的沿海城市及其附近內陸居民區,死亡約1200多萬人。
此次大流行期間發現了鼠疫菌(1894年),明確了鼠疫的傳染源與傳播途徑,為製訂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
(六)我國鼠疫流行史
我國曆史上鼠疫流行區包括21個省區的638個縣(旗、市),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青藏高原、東南沿海和滇南等地區。
我國鼠疫發病高峰期為1860年至1949年間,其中1890年至1909年達到最高峰。
20世紀50年代後,鼠疫在我國得到了很好控製,呈散發或較小範圍內的暴發。
90年代疫情明顯上升,1981至2000年青海、新疆、西藏、甘肅、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和內蒙古9省(區)發生人間鼠疫699例。
2004年至2015年,我國青海、西藏、甘肅、雲南、內蒙古、四川等省(區)發生人間鼠疫61例。
(七)我國鼠疫自然疫源地類型與分布
包括旱獺、黃鼠、沙鼠、田鼠、家鼠5大類型鼠疫疫源地。
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東南的19個省、自治區、295個縣。
疫源地總麵積140餘萬平方千米。
流行範圍擴大,四川、西藏、廣西、貴州新疫源地不斷被發現。
雲南、廣西等間隔多年再度暴發。
鼠疫向城市及人口密集區逼近,拉薩、昆明等。
遠距離傳播構成新威脅,青海、甘肅、西藏。
三、臨床表現
(一)臨床分型:腺鼠疫、肺鼠疫、敗血症鼠疫、輕型鼠疫、其他類型鼠疫。
1. 腺鼠疫
除具有鼠疫的一般症狀外,受侵部位所屬淋巴結腫大為其主要症狀。
淋巴結腫大時間:發病同時或1~2天內,很少超過1周以上。
單純腺鼠疫在細菌侵入的局部不出現症狀,也不發生淋巴管炎,鼠疫菌很快引起所屬淋巴結特有的急性出血性淋巴結炎。
淋巴結腫可發生在任何被侵部位的所屬淋巴結,以腹股溝、股、腋、頸等淋巴結為多見。
腺鼠疫淋巴結腫大
2.肺鼠疫
潛伏期短,發病急劇。
嚴重的一般臨床症狀外,有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症狀。
高熱,達40~41℃,脈搏細速每分鍾120~130次。
顏麵潮紅,眼結膜充血。
胸部檢查所見與危重的臨床症狀不相稱。
3.敗血型鼠疫
臨床上最凶惡的一型,血壓下降,心音變鈍。
皮下及黏膜廣泛出血;有時有黑便,胃腸道出血,血尿。
白細胞減少。
血液中查見大量鼠疫菌。
中樞神經係統症狀出現較早:劇烈頭痛、意識不清,狂躁不安、譫妄等。顏麵呈恐怖、痛苦、猙獰表情。
潛伏期較短,一般在1~6天之間,多為2~3天,個別病例可達8、9天。
腺型和皮膚型鼠疫,約為2~8天,通常3~5天。
肺鼠疫和原發性敗血型鼠疫的潛伏期較短,約為1~3天。
經鼠疫菌苗接種者潛伏期可延長9~12天。
四、診斷
對10天內到過鼠疫流行區,有與可疑鼠疫動物或患者接觸史。起病急驟,病情迅速惡化的高患者,且具有下列臨床表現之一者,應作出鼠疫的疑似診斷。
起病急劇,高熱,白細胞劇增,在未用抗菌藥物或僅用青素族抗菌藥物情況下病情迅化,在48小時內進入休克或更嚴重的狀態。
急性淋巴結炎,淋巴結腫脹,劇烈疼痛並出現迫體位。
出現重度毒血症體克綜合征而咳嗽、胸痛、呼吸急促,咳痰帶血或咯血。
重症結膜炎伴有嚴重上下眼瞼水腫。
劇烈頭痛、昏睡、頸部強直、譫語妄動、腦壓高、腦脊液渾濁。
未接種過鼠疫菌苗,FI抗體效價在1:20以上者。
病應先作出疑似診斷,以便早期治療,提高治愈率。對疑似診斷病例在獲得明確病原學診斷依據前或該區域有人間鼠疫流行,亦可對繼發病例作出疑似鼠疫的診斷。
五、治療
(一)治療原則:
及時治療,減少死亡;
正確用藥,提高療效;
精心護理,促進康複;
消毒隔離,防止傳播。
(二)特效治療(病原治療)
對各型鼠疫首選藥物—鏈黴素。
四環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應作為後備藥物。
其次是廣譜抗菌素。
磺胺類藥物作為輔助治療或預防性用藥。
1.鏈黴素的應用
應用鏈黴素的原則是早期給予足夠的劑量,使患者機體內能盡快地達到血液中有效的抗菌濃度,以便迅速起到抑製和殺滅鼠疫菌的作用。
用鏈黴素治療鼠疫,除考慮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以外,還要考慮細菌侵入機體內的數量、臨床類型、年齡、身體素質和營養狀況等。在我國各地區鼠疫菌的毒力和對人的致病力不同,用藥量也不同。
青藏高原旱獺鼠疫地區治療腺鼠疫,成人一日用量為2~4g,平均總量為29.5g。治療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成人每日用量4~6g,平均總量47.1g。
2.廣譜抗生素的應用
用鏈黴素治療同時配伍以氯黴素、四環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廣譜抗菌素,一般多采取靜脈滴注,或者口服。
應用各種抗菌素治療鼠疫時,應當注意防止藥物的副作用。
3.磺胺類藥物的應用
磺胺對鼠疫菌主要是抑製其繁殖,在臨床上多用於輔助治療和預防性投藥。
一般常用的有磺胺嘧啶(SD)、複方新諾明(CO.SMZ),在血液中比較容易維持有效濃度。發病初期每隔4小時口服1.5~2.0g,就可使每100ml血液中達到並維持10~15mg的有效濃度。口服磺胺藥物的同時必須加等量的碳酸氫鈉,成人一日用量7~12克。連續投藥1~2周。
(三)患者治愈出院標準
肺鼠疫患者經治療體溫恢複正常,全身症狀及體征明顯好轉,再治療3~5天,停止治療後,對其痰及咽喉分泌物連續檢菌3次,隔3天檢查一次,均為陰性。
敗血型鼠疫:經治療體溫恢複正常,全身症狀及體征明顯好轉,再治療3~5天,停止治療後,對其血液進行連續檢菌3次,隔3天檢查一次,均為陰性。
腺型及其他型鼠疫患者經治療體溫恢複正常,全身症狀消失,腫大淋巴結完全吸收或殘留小塊硬結。
皮膚鼠疫及腫大淋巴結破潰者,創麵潔淨並已基本愈合後,患病局部連續3次檢菌,每隔3天一次,均為陰性。
六、防控
(一)防控措施
構建鼠疫防控體係
建立聯防聯控機製
組建專業鼠防隊伍
堅持鼠間疫情監測
疫情網絡直報係統
突發疫情應急係統
適時進行實戰演練
(二)“三報三不三護”製度
三報:即發現自斃鼠和其他染疫動物要報告;發現疑似鼠疫患者和原因不明的急死患者要報告;發現原因不明的急性高熱患者要報告
三不:即不私自捕獵旱獺;不剝食旱獺和其他野生動物;不私自販運倒賣旱獺皮張
三護:即在野外活動或作業時,要穿長褲、長袖上衣,強化疫情處理工作人員的個人防護;對從事高危職業人員如放牧人員、滅鼠人員、野外作業人員和疫源地內居民要每天進行健康監護,一旦出現異常情況要及時進行報告;對出入疫點周圍的人員,要進行必要的看護,防止人員在沒有有效防護下進入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