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出的“氣溶膠”能將冠狀病毒傳播到4米遠,而鞋子底部也能攜帶病毒

作者:佚名 來源:轉化醫學網 日期:20-04-20

        最近的研究表明,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們在方圓4米遠的範圍內咳嗽、呼吸或說話會傳播“霧化”病毒顆粒,而病毒顆粒也能在人們的鞋子附近擴散。

        但研究也帶來了好消息:標準防護裝備似乎能夠有效保護醫護人員避免霧化飛沫和感染,甚至布口罩也能抑製呼出飛沫的傳播。

        急診醫學專家羅伯特·格拉特(Robert Glatter)博士仔細閱讀了這些發現後表示,這些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社交隔離都能夠幫助抑製COVID-19的新病例。

        工作在紐約勒諾克斯山醫院(Lenox Hill Hospital)的格拉特表示,“和他人保持一定距離是底線,保持一定距離就比不保持距離要好。1.8米比1.5米更好。在冠狀病毒流行時期,保持距離越遠越好。距離真的會把病毒傳播的可能性降低。”

        在一項研究中,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追蹤了武漢醫院病床的病毒“分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的郭振東博士表示,“從2月19日到3月2日我們搜集了在重症監護室和普通病房的潛在汙染物品的拭子樣品。”

        研究人員解釋說,“我們也通過在室內空氣和排氣口進行取樣去檢測氣溶膠的擴散。”

        正如醫生所說,當人們呼吸的時候,較重的飛沫(潛在含有病毒)由於重力的原因趨向於到達地麵,而更輕的飛沫仍然懸浮於可以吸入的空氣中。

        研究人員的測試發現,有70%來自醫院地板上的拭子樣本對冠狀病毒呈陽性,可能是由於重力和空氣流通導致大部分病毒飛沫散播在地麵上。

        此外,當醫務人員在病房內走動時,病毒在整個地板上都可以找到,在沒有患者的藥房(醫院)的地板上也呈現100%的病毒陽性。這表明醫務人員的鞋子的鞋底可能是病毒的載體。

        這不足為怪,從經常接觸的物體——門把手、床杆、垃圾桶和電腦鼠標——采集的拭子通常冠狀病毒呈陽性。

        那人們呼吸的空氣也是這樣嗎?郭的團隊指出,離感染者越近,空氣樣本越容易呈現病毒陽性,病毒載量氣溶膠主要集中在新冠患者附近和地麵。

        但是那些極小的空氣傳播的氣溶膠可能傳播到1.8米(大多數社交距離公告建議)更遠的地方,事實上,(冠狀病毒)氣溶膠的最大傳播距離可能是4米。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在4月10日在線發表在《新發傳染病》雜誌上。

        中國學者的研究的確有一個好消息:醫務人員穿戴的防護裝備具似乎能夠阻礙病毒的傳播。盡管在空氣中和物品表麵有大量的汙染物,截止到3月30日,中國火神山醫院的醫務人員沒有一個被感染。

        另一項關於呼出飛沫的氣溶膠化的研究在4月15日在線發表在《新英格蘭雜誌》上。這項研究是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主導的,研究人員使用“激光散射”技術追蹤在正常講話中飛沫從口腔出來後的擴散。

        研究人員表示,飛沫進入空氣中,“稍微潮濕的毛巾遮擋住說話者的嘴部”能有效遮擋大部分飛沫的擴散。

        在對這項研究相關的評論文章中,哈佛大學分子生物學家馬修·梅爾森(Matthew Meselson)表示,隻要認為附近可能有感染者,就應該戴上合適的口罩。”

        格拉特表示,“雖然美國疾病防控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建議1.8米是最理想的,我們現在學習了咳嗽或打噴嚏導致的霧化飛沫可能在室內和室外擴散,這會導致1.8米的社交距離也沒那麼理想了。”

        盡管如此,關於這一切的科學仍在不斷進步。格拉特表示:“事實是這樣的:我們不知道感染病毒的真正代價是什麼,包括引發感染所需的病毒數量。事實上,病毒可能根本不需要通過感染的表麵或飛沫,隻需要氣溶膠。我們就是不清楚,對這一概念的研究還在繼續延伸和發展。”

        格拉特強調了其他因素——包括病毒粒子進入肺部的深度,以及一個人的免疫係統強度——也都參與到感染過程中。

        埃裏克·西奧·佩納(Eric Cioe Pena)博士在紐約新海德公園諾斯維爾健康中心擔任全球衛生部主任,通過仔細閱讀中國的研究,埃裏克·西奧·佩納很認同這些研究結論,並指出,“這種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潛力是特別可怕的,因為它本質上是一個空氣傳播和飛沫病毒傳播的混合物。飛沫能夠在空氣中懸浮很長時間並潛在感染其他人。”

關鍵字:氣溶膠,鞋子底部,冠狀病毒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