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山東大學、蕪湖市第三人民醫院和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報道,經更新後考慮肺葉受累和CT表現變化的CT評分新標準,可以定量、準確地評估COVID-19肺炎的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ime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hortens the Time to Resolution of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Pneumonia and Lowers the Highest and Last CT Scores From Sequential Chest CT”。
論文第一作者、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的Guoquan Huang總結說,“COVID-19診斷和治療越早,疾病消退的時間越短,CT最高評分和最後一次評分越低。”
Huang及其同事們根據CT表現和肺部受累對25例COVID-19患者進行CT評分,記錄了每例患者從症狀發作到診斷和治療的時間。這些患者分為兩組:第一組(這種間隔時間≤3天的患者);第二組(這種間隔時間> 3天的患者)。
使用洛倫茲線形曲線(Lorentzian line-shape curve)顯示治療期間的變化趨勢,第一組和第二組的擬合趨勢曲線存在顯著不同。曲線的高峰點表明這兩組患者的估計最高CT評分分別為10天和16天,疾病消失時間分別為6天和13天。
盡管卡方檢驗(chi-square test)發現這兩組之間的年齡和性別沒有差異,但是曼-惠特尼檢驗(Mann-Whitney test)顯示第一組的最後一次CT評分低於第二組(p = 0.025)。從症狀發作到診斷和治療的時間與疾病消退時間呈正相關(r = 0.93;p = 0.000),並且與最高CT評分(r = 0.83;p = 0.006)相關。
Huang解釋說,“連續的胸部CT檢查可以對治療過程中COVID-19感染的變化進行定性研究。”
鑒於先前提出的有關肺葉受累的CT評分標準沒有考慮CT特征的變化(即從觀察磨玻璃混濁到鋪路石樣病變再到肺實變的變化),Huang等人提示這樣的評分標準不足以準確評估肺炎進展。
Huang寫道,“在這項新的研究中,我們提出了一種新的考慮了肺葉受累和CT表現變化的CT評分標準,以期在連續的胸部CT檢查中更全麵地評估COVID-19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