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 5 步,教你鑒別“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作者:佚名 來源:臨床用藥 日期:18-02-23

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兩種感染類型。一般說來,感染性疾病的確診主要依靠病原學檢測,其缺點是檢測過程太長,可能會耽誤疾病診治。而對於一些危重感染性疾病,必須予以緊急處理。因此,臨床需要一些簡便有效的感染類型鑒別方法。筆者將鑒別方法整理成以下五步。

1. 看白細胞總數是高了還是低了?

一般來說,細菌感染白細胞總數升高,病毒感染白細胞總數降低。其原因是致病細菌侵入機體後,在其趨化因子及補體活化產物的作用下,使吞噬細胞入血並向著感染部位移行集中,以此來和細菌作戰,這樣一個過程導致了白細胞總體上的升高。而病毒感染機體後, 病毒釋放或損傷細胞而釋放出的毒性物質可引起炎性浸潤。這種炎症浸潤的細胞主要是單核細胞, 包括巨噬細胞、漿細胞與淋巴細胞。許多病毒如水痘、麻疹、脊髓灰質炎等, 雖被吞噬卻不能被殺滅, 在細胞內生長複製, 引起白細胞的死亡。故病毒感染與細菌感染不同, 多為白細胞下降。還有人認為: 病毒尚有對白細胞及骨髓有直接抑製作用, 這可能是病毒感染後白細胞減少的部分原因。在這裏強調幾個特殊的例子:一是傷寒杆菌感染機體後,白細胞總數是降低的。究其原因是傷寒杆菌產生內毒素, 可麻痹吞噬細胞, 陰止其移行, 同時在吞噬細胞內生長繁殖, 在致敏的淋巴細咆及其釋放淋巴因子的殺傷破壞下, 造成靶細胞溶解, 導致白細胞減少。二是臨床上有些重症感染患者,因為感染較重,白細胞可能發生附壁,也就是貼附在血管壁上,這時血常規檢測中的白細胞計數可以低於正常,其並不能完全反映外周循環的白細胞總數。這一類患者在經過治療後,白細胞計數可以出現回升,即貼壁的白細胞又重新以遊離形式出現在外周血中。所以針對這種情況,臨床醫生需要引起足夠的警惕。三是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以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白細胞總數都增多,分類是淋巴細胞或單核細胞增多。

2. 看降鈣素原(PCT)和 C 反應蛋白(CRP)高不高?

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由甲狀腺 C 細胞合成分泌的一種多肽,C 反應蛋白是由肝髒合成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炎性蛋白。有研究表明,PCT 對細菌感染檢測的敏感度為 92.7% ,特異度為 63.2%。CRP 對細菌感染敏感性 93.7%,特異度為 13.2%。PCT 對病毒感染檢測的敏感度為 78.7%,特異性為 46.0%。CRP 對病毒檢測的敏感度為 95.5%,特異度為 13.6%。另外,研究也發現細菌感染的 PCT、CRP 血清濃度明顯高於病毒感染。健康人群血清中 PCT 水平通常處於很低的程度,約小於 0.0025ug/L,但卻能穩定存在。Delevax 等發現 PCT 的血清水平大於 1.2 mg/mL 是細菌感染而且應開始抗生素的治療的閾值。關於 CRP,嚴格來說,其不完全是感染的觀察指標,目前並沒有一個可以參考的「閾值」用以界定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另有研究顯示,與健康對照相比,細菌感染組 CRP 濃度升高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病毒感染組患者 CRP 濃度升高並不明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3. 看痰色是膿性痰還是黏液痰?

有研究表明,膿性痰與細菌陽性率呈顯著相關性。倪力, 張鋒英, 高稚婷等的研究則進一步表明,黃膿痰組與白粘痰組相比, 痰及血中性粒細胞比例顯著增高, 表明中性粒細胞量與白粘痰到黃膿痰的改變相關。而此前已有研究表明,細菌感染時患者主要表現為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炎症反應,痰色的變化強烈地預示著患者可能存在著潛在的細菌感染。由此,我們的觀點是:膿性痰主要考慮細菌感染,粘液痰則考慮病毒感染、其他類型的感染或者疾病。

4. 看對藥物治療的反應如何?

細菌性感染對正確的抗生素治療皆可顯效,而病毒性感染則無效。對於發熱的患者,在使用解熱鎮痛類藥物時,若係病毒所致上呼吸道感染,往往能得到暫時而明顯的退熱效果,同時全身性情況亦見改善。但對細菌性感染如扁桃體炎等患者服同樣劑量的解熱鎮痛類藥物,退熱效果差,全身症狀亦無明顯改善。

5. 看典型的臨床特點, 通過所患疾病鎖定病原

關鍵字:細菌感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