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目的:
艱難梭菌感染是炎性腸病常見的並發症,並且常提示疾病預後不良。目前炎性腸病合並艱難梭菌感染患者的腸道微生態構成尚不明確。
方法:
本實驗選取了56名炎性腸病患者的糞便菌群進行分析,包括炎性腸病合並艱難梭菌感染的患者8人,活動期炎性腸病未合並艱難梭菌感染者24人,炎性腸病緩解期24人,同時還設置健康對照組24人。對這些患者的糞便菌群進行16SRNA測序,並通過Qiime二代測序法進行分析。
結果:
炎性腸病合並艱難梭菌感染者相較於不合並艱難梭菌感染者有明顯的腸道菌群失調,活潑瘤胃球菌屬和腸球菌屬的豐度較高,而勞特氏菌屬和多爾氏菌屬豐度下降。關聯網絡分析提示,活動性炎性腸病患者尤其是合並有艱難梭菌感染的患者腸道微生態係統遭到破壞。
結論:
在炎性腸病患者中,合並艱難梭菌感染者有更為顯著的腸道微生態失衡和特定腸道微生物豐度的改變。
述評:
IBD在發達國家中的發病率顯著上升,CDI可引起偽膜性腸炎和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常提示預後不良,目前炎性腸病合並艱難梭菌感染患者的腸道微生態構成尚不明確。Sokol H等通過實驗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對相應的患者糞便菌群進行16SRNA測序,並通過Qiime二代測序法進行分析,所有參與者在入組前2月內均未使用過抗生素及清腸藥物。
β多樣性分析通過對疾病表型的分析顯示出了樣本的聚類,並且從健康人群到緩解期IBD患者、活動期IBD患者乃至活動期IBD合並CDI患者,均有明顯的腸道菌群移位。與健康組相比,IBD患者的α多樣性顯著下降,活動期IBD患者這一表現尤其明顯。在合並有CDI與未合並者之間,這一差別並不明顯。健康組和IBD組中大量細菌屬於厚壁杆菌門、擬杆菌門、變形杆菌門和放線菌門。在健康組中厚壁菌門與擬杆菌門的含量最多。在活動期IBD患者中,厚壁菌門豐度減少與變形杆菌門豐度增加有關。
本研究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根據表型分析建立了微生物關聯網絡,用來評價腸道微生態係統及其在IBD合並CDI患者中的變化。在健康組,觀察到很多細菌之間有高度關聯性,提示腸道處於平衡、協作的生態體係。IBD緩解期患者,雖然較健康組關聯下降,但腸道菌群之間也有較高的相關性。相反,在活動期IBD患者中,這種關聯網遭到破壞,剩下離散的菌群。在IBD合並CDI感染者中這種離散趨勢更為明顯,數種菌群之間毫無關聯,提示腸道微生態係統破壞明顯。
本文首次詳細分析了IBD合並CDI患者的腸道微生物,證實了IBD患者存在腸道微生態失調,同之前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近期的研究表明,活動期IBD合並CDI患者腸道菌群較未合並有CDI的IBD患者相比,菌群失調更為明顯。這種感染以腸道微生物改變及腸道微生態係統破壞為特征。有趣的是,CDI患者腸道中減少的腸道微生物,通常是IBD患者較健康人群所減少的,例如勞特氏菌屬和多爾氏菌屬。另外,活潑瘤胃球菌屬和腸球菌屬在CDI患者中增加,在IBD患者中同樣較健康人群表達增加,提示IBD合並CDI患者有更為嚴重的菌群失調。這些結論為從腸道微生態的角度治療活動性IBD以及IBD合並CDI提供了理論依據。
原始出處:
Harry Sokol, et al.Specificities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Gut Microbes. Aug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