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新發突發傳染病應對這道題

作者: 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日期:12-12-29

  “從非典甲流,從遭遇戰到阻擊戰,過去十年我國傳染病防控能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傳染病的風險和挑戰依然存在。”

  12月23日,由中華預防醫學會主辦、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承辦的“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應對:經驗和挑戰”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主任王宇表示,傳染病控製,始終是我國疾病控製的優先任務。

  敲響警鍾的非典

  累計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2003年,麵對突如其來的非典,我們因毫無準備而付出了沉痛代價。

  從非典的流行到防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認為可以獲得諸多啟示。

  據統計,在內地5327位非典患者中,醫護人員多達1002人。“早期二代感染,特別是醫源性感染嚴重,主要是由於麵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事前沒有充分的認識和準備,傳染科及專業隊伍不完善,無健全的門、急診預檢分診製度,急診科條件差,通風條件更甚。”

  李蘭娟說,發現和管理傳染源是控製傳染病的關鍵,必須果斷采取一係列有效的預防和隔離措施。

  “非典造成的損失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上長期忽視公共衛生事業的懲罰。”李蘭娟直言,非典肆虐暴露我國公共衛生體係的五大缺陷:缺乏統一的應急指揮體係、缺乏有效應急預案、缺乏健全的疫情信息報告網絡、應急醫療救治能力不強、疾病預防控製體係薄弱。

  因此,她建議,加大公共財政對公共衛生的投入,完善公共衛生服務網底,特別是基層社區網底,購買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此外,李蘭娟希望能夠構建科學的危機管理理念,建立事前、事中、事後危機管理機製,加強危機公關;同時,累積非典治療的經驗,加強傳染病和流行學預防治療隊伍培養建設。

  漂亮的甲流狙擊戰

  毋庸置疑,經過抗非典的洗禮,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中國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綜合能力顯著提高,能夠較為從容地應對各種新發突發傳染病。特別是2009年,麵對席卷全球的甲流疫情,中國成功地打了一場阻擊戰,向世界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進一步提高了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雲德表示,2009年甲流疫情防控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在疫情初期我國就及時建立了多部門合作的聯防聯控的舉國機製。

  “這一機製創新推動了科技協同創新,以科技協同創新支撐疫情防控,使得我們可以在國際上首先研製成功甲流疫苗、第一時間研製成功診斷試劑並在全國使用,也使得我們在疫情初期可以采取檢驗檢疫和隔離的措施延緩疫情的傳播,為疫苗的研製生產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侯雲德介紹,在國家傳染病重大專項的支持下形成了舉國體製,協同多學科集成創新的科研模式,解決了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所麵臨的一係列科學問題,而且在很多方麵取得了曆史性的突破,例如我國首次從詢證醫學角度證明了中藥對甲流病例治療的效果並被國際專家認可。

  “而這一係列科學問題的解決,正是甲流防控過程中製定和調整各種防控策略的基礎。”

  侯雲德說,我國甲流防控所取得的成果在人類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曆史上,實屬首案,也為我國重大傳染病防控和科技攻關、協同創新,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這是一個永恒的課題

  十年來,除了非典、甲流,我們還應對了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型布尼亞病毒所導致的蜱叮咬病以及2011年我國新疆脊髓灰質炎輸入性野毒疫情等一係列新發突發傳染病。

  最近在中東地區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又一次敲響了警鍾——人類依然要同傳染病進行不懈地鬥爭。

  “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應對,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侯雲德說,隨著城鎮化和人口流動,傳染病的傳播更加容易。因此,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應對能力提高非常重要。

  然而,我國由於各地發展不平衡等原因造成各地防控傳染病的能力不平衡,人才的缺乏以及經費投入的不穩定性等各種原因無疑還會製約傳染病防控能力的提高。

  傳染病防控既是一個科學問題又是一個技術問題,同時還是一個管理問題。專家們建議,下一步應從國家、科技、地方政府層麵著手,真正使傳染病防控為我國全麵實現小康社會和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字:傳染病,非典,公共衛生,甲流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