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AASLD 縱覽病毒性肝炎 “天下事”——乙型肝炎篇

作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感染性疾病科 鄭昕 王寶菊 楊東亮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12-18

縱覽病毒性肝炎 “天下事”——乙型肝炎篇
 

  第63屆美國肝病研究學會(AASLD)年會於2012年11月9日-13日在美國波士頓召開。

  此次會議日程包括“繼續教育課程”、“最新進展報告”、“會議主席推薦講座”和“會議發言”、“壁報交流”等板塊,交流摘要2000餘篇,內容覆蓋肝病研究的各個領域,反映了該領域研究的最新進展,也是對多數肝病臨床實踐推薦意見的一次總結。

  繼我刊上周(12月6日)推出AASLD係列報道之後,本文僅就會議中有關乙型肝炎(簡稱乙肝)和丙型肝炎(簡稱丙肝)的部分研究進展作簡要報道,內容詳情見D2、D3和D6版。

  乙型肝炎篇

  HBV 病毒學研究

  HBV感染新途徑

  有關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以及HBV如何進入肝細胞的途徑和機製,目前尚不清楚。

  德國研究者運用特殊的肝組織灌注法,分析了HBV與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結果顯示,HBV顆粒首先與血清中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結合,並被肝髒庫否細胞內吞,然後借助中性脂質的細胞間轉運途徑進入肝細胞。

  這項研究結果與近期我國學者關於HBV受體(鈉離子-牛磺膽酸鈉共轉運多肽,NTCP)的研究結果吻合。

  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檢出cccDNA

  眾所周知,共價閉合環狀DNA (cccDNA) 作為HBV複製模板存在於肝細胞中,但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中是否有HBV cccDNA,一直存在爭議。

  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第302醫院徐東平教授,對慢性乙肝耐藥患者PBMC中的cccDNA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在53.3%患者的PBMC中可擴增出cccDNA,而且均為野生型;而血液中的HBV DNA擁有大量的耐藥突變位點(rtM204I,rtL80I+M204I等),表明PBMC是野生型HBV的儲存庫,HBV cccDNA可作為原始HBV複製模板存在於慢性乙肝耐藥患者的PBMC中。這一發現的病毒學及臨床意義尚須進一步研究。

  HBV基因型與應答

  臨床研究發現,HBV基因型可影響慢性HBV感染者對幹擾素(IFN)-α的應答。其中,HBV C型和D型對IFN-α的應答較差。意大利學者從分子水平角度研究了HBV A、 C、 D亞型病毒株的轉錄和複製能力,以及上述3種亞型對IFN-α的反應性。

  結果發現,A型對IFN-α的反應性比C、D型好,表現為細胞內HBV DNA(60%~70%對30%~40%)和病毒轉錄水平的降幅更大(70%~80%對 50%~60%)。

  人肝癌細胞(HepG2)細胞經IFN-α處理後,所有基因型cccDNA乙酰化程度均有所降低。與先天免疫應答相關的基因(如LR3、TLR9、IRF9、IRF7、MyD88等),在C型病毒株感染HepG2細胞中的表達,要高於A型和D型。經IFN-α處理後,上述先天免疫應答相關基因均受到抑製,但對C、D型的抑製程度更高,表明不同HBV基因型的內在生物學特性可影響其對IFN-α的應答。

  HBV 感染中的天然免疫應答

  機體天然免疫應答在HBV感染發病機製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

  法國學者對慢性乙肝感染自然史中HBV複製與機體天然免疫應答的相互作用進行了研究,對114例未經治慢性乙肝患者[25例乙肝e抗原(HBeAg)陽性患者和89例HBeAg陰性患者]的血清病毒學指標[乙肝表麵抗原(HBsAg)、 HBV DNA 、肝內總HBV DNA 、 cccDNA和整合型HBV DNA]、組織學評價(壞死性炎症和纖維化)以及肝內幹擾素刺激基因(ISGs)、Toll樣受體(TLR)和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進行了整合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HBeAg陽性患者的病毒載量(HBsAg、HBV DNA、肝內cccDNA)高於HBeAg陰性患者;有嚴重壞死性炎症和纖維化患者體內病毒學標誌物表達更高。

  肝內基因表達分析表明,與無HBV感染的對照組相比,慢性乙肝患者體內的IFN和天然免疫應答途徑均受到嚴重損傷。

  高病毒載量和有明顯炎症活動患者表現為天然免疫應答相關基因表達水平的顯著下調以及DNA(胞嘧啶-5)-甲基3 α表達的上調;病毒載量低和炎症活動程度較輕的患者,呈現出對天然免疫應答相關基因表達水平的輕度下調。

  HBsAg的表達水平主要與病毒的肝內複製活動相關,並且與不同影響因素(cccDNA的複製活動、HBV基因組的整合、炎性細胞因子和ISGs表達)的組合密切相關。

  該結果表明,病毒複製、天然免疫應答、組織學評價和病毒學標誌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複雜,病毒複製和體內天然免疫應答之間有很強的內在關係,這為認識慢性乙肝發病機製提供了新的見解。

  抗病毒治療

  慢性HBV感染可導致肝纖維化及肝癌。既往研究已顯示,拉米夫定可降低肝細胞癌(HCC)發病率,但拉米夫定易產生很高的耐藥率。

  日本學者報告,長期恩替卡韋治療可降低慢性乙肝患者,特別是具有高危因素患者的HCC發病率。

  新治療策略 盡管核苷(酸)類似物治療可抑製HBV DNA複製,但半數以上的患者需要終身治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寧琴教授報告了新的乙肝治療策略:對於接受恩替卡韋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在HBV DNA水平降至1000 copies/ml以下之後,再換用聚乙二醇幹擾素(PegIFN)α,可顯著提高HBeAg陰轉率和HBsAg清除率。

  耐藥問題 核苷(酸)類似物的多重耐藥是目前乙肝治療中麵臨的嚴峻問題。澳大利亞研究者納入60例經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韋酯治療失敗的患者,對其進行特拉潑維(TVR)挽救治療,並進行4年的隨訪觀察。結果發現,TVR對大多數患者治療有效,能夠有效抑製HBV DNA複製。

  停藥問題 慢性乙肝患者用核苷(酸)類似物治療後,何時能安全停藥是醫患關注的焦點。意大利研究顯示,經核苷(酸)類似物治療並清除HBsAg12個月,或患者已產生乙肝表麵抗原(HBsAb)之後,均可安全停用核苷(酸)類似物。

關鍵字:HBV,抗病毒治療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