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計生委9日通報,我國確診一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患者為一名江西籍男子,發病前有委內瑞拉旅行史,目前已被隔離治療,體溫正常、皮疹消退,病情已明顯好轉。
患者從香港入境 經深圳回到贛州
據通報,患者,男,34歲,江西省贛州市贛縣人,為廣東省東莞市某公司工作人員,發病前有委內瑞拉旅行史(委內瑞拉為寨卡病毒疫情發生國)。患者於1月28日在委內瑞拉出現發熱伴頭暈、頭痛症狀,曾在當地醫院接受門診治療,後於2月2日從委內瑞拉出發,途經我國香港特區、廣東省深圳市,於2月5日抵達江西省贛州市贛縣,6日收入贛縣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接受隔離治療。2月8日,江西省衛生計生部門結合患者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及當地實驗室檢測結果,判定該病例為疑似塞卡病毒感染病例並上報國家衛計委,同時於當晚將標本送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進行複核檢測。2月9日,國家衛計委組織的專家組根據患者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對患者標本複核檢測結果,確診該病例為我國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目前,患者仍在贛縣人民醫院接受隔離治療,體溫正常、皮疹消退,病情已明顯好轉。
輸入病例引發傳播擴散風險極低
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和江西省衛生計生部門分別組織專家對輸入病例帶來的傳播風險進行了評估。專家們認為,寨卡病毒病屬於蚊媒傳播疾病,主要是通過伊蚊叮咬感染;江西省不屬於伊蚊主要分布地區,目前正值冬末春初,尚未發現蚊媒活動,廣東省近期氣溫較低,尚未進入伊蚊活躍期。因此,此次輸入病例引發傳播並進一步擴散的風險極低。
目前,國家衛生計生委正積極指導江西、廣東等省份衛生計生委按照相關診療方案和防控要求,落實各項防治措施,嚴防疫情傳播擴散。江西省和贛州市衛生計生部門正按照我委要求,繼續落實病例治療、流行病學調查,蚊媒應急監測、愛國衛生運動、健康教育等措施。廣東等省份衛生計生部門正在繼續開展當地疫情監測和防範工作。
該病例有關情況已及時向世界衛生組織、我國香港特區等通報。
提示:去疫情發生國家旅行需做好個人防護
專家提示,公眾如近期到寨卡病毒疫情發生國家和地區旅行,要注意做好個人防護,一旦出現發熱、皮疹、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主動告知醫務人員相關旅行史。
新聞多看點
NEWS MORE
寨卡病毒致新生兒小頭症病例激增
寨卡病毒感染者通常出現輕微發熱、皮疹和結膜炎等溫和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持續2至7天,一般不需要特別處理。不過,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寨卡病毒與新生兒小頭症之間存有關聯。
△ 巴西累西腓市民丹尼爾·費雷拉與自己患有小頭症的孩子胡安·佩德羅在醫院做檢查。
“小頭症”是一種腦神經失調病症,病患的腦部發育不全,終身不能自理生活。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表示,某些地區寨卡病毒的出現與新生兒小頭症病例數量激增存在關係。世衛組織對寨卡疫情的快速發展表示“嚴重關切”。
什麼是寨卡病毒?
1947年,寨卡病毒首次在非洲國家烏幹達的寨卡森林裏的獼猴體內被發現,因此得名寨卡。寨卡病毒屬於黃病毒的一種,1947年從烏幹達恒河猴體內分離出來後,1952年在烏幹達和坦桑尼亞的人體中分離出,1968年在尼日利亞的人類標本中檢測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暴發群聚疫情。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目前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記錄。
寨卡病毒如何傳染?
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傳播給人類,3至12天的潛伏期後,開始發病,孕婦可能在懷孕或生產過程中傳染給胎兒,另外,也曾有案例報告顯示寨卡病毒存在通過性行為和感染的血液傳染的可能。
誰有感染風險?
前往或居住在疫情地區的民眾,尚未感染者皆有風險。世衛組織發言人林德梅爾介紹說,寨卡病毒通過伊蚊叮咬傳播,這種蚊子還會傳播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病和黃熱病;但相對於其他疾病,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狀相對溫和。
怎麼預防?
寨卡病毒目前尚無疫苗或藥物治療,主要預防辦法就是避免蚊蟲叮咬。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以及使用紗窗紗門隔絕蚊蟲或室內使用空調。
如何治療?
主要采取支持性療法,要充分休息、補充足夠水分避免脫水及服用類似對乙酰氨基酚的解熱鎮痛劑如撲熱息痛來緩解發燒與疼痛等不適,但不建議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治療通常在感染後一周左右就可自行痊愈。
近期流行情況怎樣?
目前美洲、非洲等已有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報告出現寨卡病毒傳播。其中,巴西情況最為嚴重,已報告近4000例小頭症患者,其中49名患者死亡。作為2016年奧運會東道主,目前,巴西政府已宣布將派出20萬名軍人在全國發放預防寨卡病毒的滅蚊傳單和配藥處方。多個國家已發布了針對寨卡病毒的旅行警告,建議孕婦暫時避免去寨卡病毒流行的地區旅行。目前這一旅行警告涉及巴西、哥倫比亞、巴拿馬、委內瑞拉等24個國家與地區。所以近期有出國旅遊打算的朋友,請盡量避開這些國家。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