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病原診斷,抗感染治療峰回路轉

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 王輝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12-04
 明確病原診斷,抗感染治療峰回路轉
 明確病原診斷,抗感染治療峰回路轉
 明確病原診斷,抗感染治療峰回路轉
 明確病原診斷,抗感染治療峰回路轉

 

  當前,抗菌藥物耐藥狀況日益嚴峻,而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可有效延緩耐藥的進展。合理用藥的前提條件是明確病原學診斷。對於複雜性感染,隻有找到病原菌,才能選擇正確的抗菌藥物、避免耐藥的發生,同時節省醫療花費,減少住院時間,降低病死率(圖1)。

  然而,目前臨床醫生常常滿足於經驗性治療;臨床和微生物檢驗缺乏有效溝通,臨床對各種微生物檢驗中標本的正確取材、技術手段、結果解讀認識不足;而微生物室不參與臨床會診,不了解患者病情發展,回報結果晚,陽性率低;加之許多醫院微生物檢驗設備、人員培訓、科研投入不足,這些均限製病原學診斷的發展。在此,筆者就如何加強病原診斷簡述如下。

  案例

  患者女,35歲,兩月前曾接受雙頰部脂肪填充術,6天後前額部、左頰部持續腫脹、疼痛,右側麵頰出現丘疹、結節,伴發熱,最高體溫39℃。外院曾多次進行外科衝洗引流,普通細菌、真菌培養均陰性。曾應用多種抗菌藥物治療,包括頭孢克洛、頭孢曲鬆、克林黴素、左氧氟沙星、萬古黴素、氟康唑、泰能、伊曲康唑等,皮損無好轉。轉院後就診時檢查:前額部可見數個引流孔、瘢痕;眼周紅腫、瘢痕形成。

  針對上述病例,臨床立刻和實驗室取得聯係。實驗室進行床邊接種,膿液進行各種塗片鏡檢、普通細菌、真菌培養、分枝杆菌培養等。在所塗的十多張片子中,僅1張片子萋尼染色發現1根抗酸陽性、呈分枝狀菌。培養72小時後血平皿長出3個白色菌落、表麵粗糙、幹燥。經鑒定為膿腫分枝杆菌。於是,給患者阿奇黴素0.5 g,每日1次(qd);環丙沙星0.4 g,每12小時1次(q12h);阿米卡星0.4 g, qd。治療4個月後,靜脈用藥改為口服序貫治療6個月,患者方治愈。

  上述病例,通過臨床和微生物室的共同努力,確定病原菌之後,采取了有效的、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成功治愈患者。筆者在多年的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中發現,要想提高病原菌診斷,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強化微生物標本送檢意識,盡量在經驗性治療前采集標本

  大量研究表明,抗菌藥物的使用會顯著降低培養的敏感性。一項研究表明,應用抗菌藥物前,腦脊液培養的敏感性為70%~85%,革蘭染色敏感性為60%~90%;而使用抗菌藥物後,培養和革蘭染色敏感性下降到20%。對於兒童急性細菌性腦膜炎,抗菌藥物使用後2小時,腦膜炎奈瑟菌培養轉陰;肺炎鏈球菌4小時後轉陰。因此,臨床醫生在經驗用藥前,應盡早進行微生物的標本的送檢。

  同時,由於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具有時相性,有發生、發展的過程,多次反複送檢對提高陽性率有重要作用。

  2、臨床醫生應注意正確采集標本,避免“garbage in,garbage out”

  人體的口腔、呼吸道、腸道、泌尿生殖道均有大量正常菌群,如何避免正常菌群的汙染,對於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診斷意義重大。如果標本送到實驗室是“垃圾”(garbage in,見圖2),那出來的結果也是垃圾(garbage out)。

  ⑴下呼吸道標本 痰標本最易受到口腔正常菌群的汙染,因此,臨床醫生應當督導患者咳出合格的痰標本,而非唾液。痰液以晨起後采集為佳,應塗片做細胞學評估,低倍鏡下計數白細胞和上皮細胞的數量,以數評價痰標本的質量。下呼吸道標本應在采集後立即送至細菌室,並於1小時內接種。須特別注意,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苛氧菌不喜低溫,下呼吸道標本勿冷藏。

  ⑵組織標本 臨床常常重視病理檢查,而忽略了微生物的檢驗。對於手術台上懷疑感染病例,送病理的同時,應同時送微生物室,進行塗片、鏡檢和培養。送檢時,將組織標本浸在少量無菌生理鹽水中,以防止其幹燥。

  ⑶血培養 對於體溫超過38.5℃的患者,應當及時采血作2~3份血培養。所謂的“份數”是指“穿刺點”的數量,而非瓶子數。血量應當是每瓶8~10 ml。采血時,做好皮膚消毒,防止汙染。

  ⑷ 懷疑特殊菌感染 此時應及時與微生物室聯係,共同商討診斷方法,包括取材部位、檢測方法、頻率、是否需要特殊培養基等等,必要時,進行床邊接種。

  3、微生物室應重視顯微鏡檢查,開展多種染色技術

  臨床微生物室應當加強直接塗片鏡檢的力量,培養具有經驗的微生物鏡檢專家,並應臨床的需求,不斷開展新的塗片染色技術。(見表,顯示不同顯微鏡鏡檢技術檢測不同的病原體)。

  顯微鏡檢查的作用在於:① 快速,2~4小時可以出報告;② 對於某些難生長的菌,直接鏡檢是重要的診斷手段;③ 直接塗片可以為培養提供方向;④ 評價標本的質量,如炎性細胞和汙染的上皮細胞的比例。

  病原學診斷還要結合多種檢測技術,包括抗原檢測、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免疫血清學檢測等。毫無疑問,明確病原之後的抗感染過程,將會變得有的放矢、柳暗花明,它不但提高患者的預後、降低醫療花費,也將不斷提高診治水平,促進學科的發展。

關鍵字:明確,病原診斷,抗感染治療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