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美國呼吸治雜誌(Respiratory Care)中文導讀2015年1月版由西安醫學院附屬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王勝昱醫師翻譯,浙江醫科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呼吸治療科主任修稿,台灣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呼吸治療科主任朱家成教授審稿。



通過心電監護的心率評分篩查心衰合並睡眠呼吸障礙患者

來源:美國呼吸治療雜誌(Respiratory Care)

作者:日本福島Takeshi Shimizu等。

目的:探究通過心電監護的心率評分篩查心衰合並睡眠呼吸障礙(SDB)患者的有效性。

方法:102名心衰患者納入研究。通過有睡眠呼吸障礙監測功能的心電監護儀,測定呼吸紊亂指數(RDI)和心率的周期性變化(CVHRS)。

結果:25名患者有重度SDB,77名患者未出現或出現輕到中度SDB。CVHRS和RDI顯著相關。曲線下麵積(AUC)是0.83,靈敏度82%,特異度77%。

結論:通過動態心電圖確定心率的周期性變化是篩選心衰合並嚴重睡眠呼吸障礙病人的指標。

鏈接:http://rc.rcjournal.com/content/60/1/72.short

肺減容術前後的通氣效率

來源:美國呼吸治療雜誌(Respiratory Care)

作者: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Hilary F Armstrong等。

目的:COPD患者行肺減容術可改善二氧化碳清除和分鍾通氣量(V̇E)。V̇E/V̇CO2用來評估二氧化碳清除效率。

方法:來自國家肺氣腫治療試驗的55名肺減容術患者和25名對照組(單一藥物治療)患者納入研究。V̇E/V̇CO2通過心肺運動訓練測試計算,比較開始和6月後的結果。

結果:在第6個月肺減容術組V̇O2峰值,工作負荷,V̇E,V̇CO2,潮氣容積顯著升高,最大、最低V̇E/V̇CO2和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降低。上述變化在運動能力改善的肺減容術患者中更為明顯。對照組並未出現上述變化。

結論:肺減容術組中肺功能改善最大的患者V̇O2峰值峰值等指標變化最大,這表明通氣改善與功能轉歸的改善具有相關性。

鏈接:http://rc.rcjournal.com/content/60/1/63.short

心髒術後困難脫機患者的預後

來源:美國呼吸治療雜誌(Respiratory Care)

作者:意大利Guido Vagheggini等。

目的:探究心髒手術(冠狀動脈搭橋術或瓣膜術後)長期機械通氣患者的預後。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7年至2012年收住我科ICU心髒術後患者的資料。分為單一手術組和聯合手術組

結果:584名長期機械通氣患者納入研究。35名患者是心髒術後,其中單一手術組19名,聯合手術組16名。聯合手術組並發症更多,嚴重度更差。聯合手術組脫機率更低,院內死亡率更高。單一手術組6個月生存率是73.7%,聯合手術組是37.5%。調整疾病嚴重度和並發症後,兩組之間6個月生存率無顯著差別。單一手術組出院時的健康狀況好於聯合手術組(P=0.35)。

結論:行聯合心髒手術(冠狀動脈搭橋術及瓣膜手術)後長期行機械通氣病人預後比單純手術後需長期機械通氣的病人差。

鏈接:http://rc.rcjournal.com/content/60/1/56.abstract

嬰幼兒心髒手術前行氣管切開術是否導致生存率下降

來源:美國呼吸治療雜誌(Respiratory Care)

作者:美國密西根Elizabeth Rosner和Christopher W Mastropietro。

目的:探究心髒手術患兒氣切後出院的死亡風險。

方法:這是一項回顧性研究,納入我院2007年至2011年兒科ICU行氣切2歲以下的兒童,隨訪至2013年12月。氣切後生存1年是主要結局。多元考克斯(COX)回歸分析影響因素。

結果:42名研究者達到納入標準,其中18名患兒之前行心髒手術。26名患兒(62%)氣切後存活1年。氣切時年齡、先天性異常和呼吸機依賴在存活者和死亡者之間無顯著差異。多元考克斯回歸分析發現心髒手術前氣切是獨立的危險因素。

結論:嬰幼兒在心髒手術前行氣管切開會導致生存率下降。臨床醫生和患兒家屬應加強重視心髒術後氣管切開的長期護理。

鏈接:http://rc.rcjournal.com/content/60/1/47.full

比較3種霧化器的霧化效率

來源:美國呼吸治療雜誌(Respiratory Care)

作者:瑞士Anne-Laure Sidler-Moix等。

目的:體外模型比較3種不同類型4種品牌霧化器在輸送霧化沙丁胺醇時的效率。

方法:測量4種品牌霧化器霧化時所需時間、溫度和藥物溶液的滲透壓。通過液相色譜分析儀探究沙丁胺醇的投遞效率。通過激光顆粒測量儀分析霧化顆粒的大小。

結果:超聲霧化作用時間最快,噴射式霧化最慢。噴射式霧化和振動篩孔霧化在霧化時溶液溫度下降,但超聲霧化時增加。振動篩孔霧化在霧化時溶液的滲透壓是穩定的,但噴射式和超聲霧化卻增加,提示溶劑蒸發。振動篩孔霧化和超聲霧化的藥物輸送較噴射式霧化高出1.6倍和2.3倍。超聲霧化的顆粒大小顯著增加。

結論:振動篩孔霧化器和超聲霧化器較傳統噴射式霧化器藥物輸送效率高。

鏈接:http://rc.rcjournal.com/content/60/1/38.short

在醫院呼吸照護中心開放式吸痰時空氣質量的監測

來源:美國呼吸治療雜誌(Respiratory Care)

作者:台灣長庚科技大學Fen-Fang Chung等。

目的:評估醫院呼吸照護中心開放式吸痰時空氣質量。

方法:監測醫院呼吸照護中心1年的空氣質量,包括溫度、相對濕度、CO2、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顆粒物(PM)、細菌和真菌。在進行開放式吸痰時監測患者頭部空氣質量是否對醫護人員產生影響。

結果:室內空氣汙染物水平(CO2、PM、細菌、真菌)低於台灣環保局規定的最低標準。VOC水平超過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尤其是8月份。主要致病菌是葡萄球菌和棒狀杆菌。主要黴菌是酵母菌和曲黴菌。另外在吸痰時空氣中PM2.5和菌落水平會顯著升高。這會導致醫護人員致病的風險增加。

結論:對機械通氣病人行開放式吸痰時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和細菌含量較高。這表明,在使用開放式吸痰法吸痰時需要加強個人防護或使用密閉式吸痰管。

鏈接:http://rc.rcjournal.com/content/60/1/30.abstract

氣管插管生物被膜形成的特征

來源:美國呼吸治療雜誌(Respiratory Care)

作者:法國巴黎Pierre-Eric Danin等。

目的:探究氣管插管生物被膜形成的特征。

方法:這是一項前瞻性、觀察性、單中心的研究。拔管後用聲學反射方法測量插管的容積。利用原子力學顯微鏡及光學顯微鏡測量拔管前氣管插管的內部容積和拔管後導管內的生物膜,並進行細菌分析。

結果:24名患者納入研究。插管時間是2天至79天。生物被膜導致插管容積平均損失7.1%,與插管時間長短無關。原子力學顯微鏡顯示6名患者插管內管完全被生物被膜覆蓋,甚至鹽水衝洗後仍然存在。厚度0.8到5(um)。生物被膜培養後主要致病菌與氣道分泌物培養菌一致。銅綠假單胞菌和白色假絲酵母菌最常見。5例患者患呼吸機相關肺炎經治療後好轉,但是生物被膜培養中仍有致病菌。

結論:插管後氣管插管會迅速形成一層生物膜,即使經過輕柔衝洗,仍有一部分生物膜黏附在氣管導管的管腔內,而且存在潛在的致病菌。

鏈接:http://rc.rcjournal.com/content/60/1/21.short

平台壓對膿毒敗血症合並呼吸衰竭患者的預後價值

來源:美國呼吸治療雜誌(Respiratory Care)

作者:台灣陽明大學 Chan等。

目的:指南推薦膿毒敗血症患者機械通氣時平台壓應低於30cmH2O。探究入住ICU 24小時內平台壓是否可以預測死亡率,較低的平台壓是否會降低死亡率。

方法:這是一項回顧性研究,患者的入選標準是膿毒敗血症合並呼吸衰竭。

結果:220名患者納入研究,118名男性,32名女性,平均年齡76歲,APCHE評分25±6.5。肺炎是膿毒敗血症的主要原因(85.5%)。住院死亡率是39.1%。死亡患者中平台壓顯著升高。高平台壓與高死亡率顯著相關。多因素分析入院24小時時平台壓大於25cmH2O是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

結論:低平台壓和低死亡率有相關性。 Kallet提醒我們降低潮氣量會使平台壓降低,並且要注意胸廓力學對平台壓的潛在影響。

鏈接:http://rc.rcjournal.com/content/60/1/12.full

無創呼吸機在普通病房中的使用效果

來源:美國呼吸治療雜誌(Respiratory Care)

作者:意大利Olivieri等。

目的:評估無創通氣在普通病房的使用效果。

方法:研究急性呼吸衰竭但未達到入住監護室標準的患者。之前48小時使用無創通氣的患者排除。評估無創通氣時間,漏氣程度,低氧飽和度時間,並比較白天和夜晚的差別。

結果:納入42名患者,其中25名至少接受無創通氣48小時的患者納入研究分析。20名患者成功脫機。無創通氣2小時後動脈二氧化碳分壓和pH值顯著改善。研究期間64.5%時間用於無創通氣。白天無創通氣時間55.8%,夜間是79.3%。

結論:在普通病房中使用無創呼吸機是安全可行的。

Baumann強調,為了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必需重視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培訓。關

於無創呼吸機的管理我們需要量體裁衣,因地製宜,區域因素可能會影響呼吸機

的使用。

鏈接:http://rc.rcjournal.com/content/60/1/6.short

冷凍止痛法減少動脈穿刺疼痛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

來源:美國呼吸治療雜誌(Respiratory Care)

作者:美國新罕布什爾州Jeffrey M Haynes。

目的:探究冷凍止痛法(冰袋)是否能減少動脈穿刺疼痛。

方法:這是一項分層隨機對照實驗。幹預組在動脈穿刺前給予腕部冷敷3分鍾。對照組不用冰袋冷敷。通過視覺評估量表評估穿刺引起的疼痛感。

結果:冷敷組患者疼痛感明顯較對照組下降。分層分析仍提示冷敷組患者疼痛感下降。兩組之間第一次穿刺成功率並無差別。

結論:動脈穿刺前給予冰袋降溫患者表現出了良好的疼痛耐受性,而且這種方法有效的降低了操作過程中給患者帶來的疼痛。

如 McSwain 和 Yeager在他們的社論中所言,本文為冷凍止痛法應用於動脈穿刺提供了充分的證據。

鏈接:http://rc.rcjournal.com/content/60/1/1.full

評論

主頁| 廣告條款 | 法律顧問| 聯係我們| 友情鏈接| 版權聲明| 關於我們| 誠聘英才| 網站地圖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1486號

京衛網審[2013]第0193號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