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劉力生教授:中國高血壓30年的路
圖片
圖片

那些年,那些事兒

正如許多學科一樣,高血壓在我國的發展也經曆了從起步到逐漸發展壯大的過程。提到我國高血壓領域的進展,劉教授告訴我們,這一路走來,我們大致經曆了三個時期。

    初始階段在學術上很活躍,高血壓被提到一個非常受重視的地位。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老一輩醫學工作者就預見,隨著國家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壓這一疾病在我國必然會大幅度增多。我國學者開始了解高血壓發病狀況、重視這一疾病也正是始於1959年在西安召開的首屆全國心血管疾病學術會議。當時會上公布了在多個省市自發開展的血壓普查結果,在尚無統一診斷標準情況下統計的高血壓患病率約為5.5%。此後,高血壓領域變得活躍起來,國內期刊發表了各類文章。吳英愷教授曾多次提出高血壓診斷標準的問題,最終在1964年的蘭州心血管病學術會議上提出了統一的高血壓診斷標準。鄺安教授也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建立了高血壓動物模型。[詳細]
  與時俱進的高血壓指南

30年,高血壓指南這樣走過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患病人數眾多,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風險高,故危害很大。僅在我國就有超過2億高血壓患者,每年因此而發生的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衰)、腎功能不全等嚴重致死、致殘性並發症多達數百萬。隨著我國人口進一步快速老齡化,上述問題將日趨嚴重。

    然而,高血壓既可被及時發現,亦可被有效管理。通過定期測量血壓,患者可及時發現血壓升高,診斷高血壓。通過使用降壓藥物控製血壓,可有效降低各種心腦血管並發症風險。近百年來,高血壓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直接大幅度提升了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水平,始終引領著心血管學科的發展。例如,多種降壓藥物,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與β受體阻滯劑等,最終也成為有效治療心衰、冠心病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藥物。

    更重要的是,高血壓在最早期就形成了係統的管理理念:①最先寫出指南,進行規範化管理;②最先提出定量的治療目標(140/90 mmHg或130/80 mmHg),進行標準化管理;③最先指出單純醫院管理的局限性,進行包括社區、家庭的社會化管理。[詳細]
圖片
圖片
  在成敗得失中發展的高血壓藥物
圖片
圖片

高血壓藥物治療30年變遷

在20 世紀60年代,首先從惡性和重度高血壓的治療中顯示出降壓藥物的益處,以後逐步擴展到輕中度高血壓。1985年以前,安慰劑對照的前瞻性隨機臨床試驗,采用噻嗪類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和其他一些降壓藥,在不同血壓水平的高血壓患者中,均證實降壓治療顯著減少卒中、冠心病事件和心腦血管病死亡率,從而奠定了降壓藥物治療的臨床地位。1985年以後,由於鈣拮抗劑(CC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等眾多藥物的陸續問世,人們開展一係列大規模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推動了高血壓藥物在治療對象、治療目標和治療方案與路徑方麵的重大變化。回顧30年曆史進程,審視目前麵臨的挑戰,對於高血壓藥物治療的未來走向將不無裨益。[詳細]
   高血壓,這樣一路“走高”

中國人群高血壓流行現狀與趨勢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口老化、快速城市化和不健康生活習慣的全球化使得富國和窮國麵臨著同樣的健康問題。最顯著的例子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和慢性肺病,已經超過傳染性疾病成為全世界的主要死因。高血壓是導致心髒病、腦卒中、腎衰、過早死亡及生活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2013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就是控製高血壓。

    預防血壓升高、對高血壓患者的早期檢出與診斷、給予合適的幹預與治療及長期控製達標是預防與控製心腦血管疾病和慢性腎病的重要措施。客觀真實的高血壓流行病學資料可以為政策製定者合理分配資源、及時調整防控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據。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組織多次全國範圍的成年人群高血壓患病率抽樣調查。每次篩查覆蓋地區、人群的年齡範圍和使用的診斷條件都不盡相同,準確地比較高血壓患病率的變化幅度並不可靠,但中國人群高血壓患病率持續上升卻是不爭的事實。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庫資料顯示,目前中國人群高血壓患病率與其他國家相比並不是很高,但由於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高血壓患病率持續上升,與其他各成員國相比,我國患者人數最多且不斷增加。我國在高血壓防控方麵的負擔也最大。[詳細]
圖片
   患者:我患高血壓的日子
圖片

談談我與高血壓

醫生接觸最多的自然是患者,在回首整個高血壓領域時,這是個不可忽視的群體。患者眼中的高血壓是怎樣的?初識張阿姨是在電話中,聽著電話那頭清亮的聲音,無法將其與“老年患者”一詞聯係起來。張阿姨告訴記者,現在她還在擔任合唱團的女高音呢。懷著種種好奇,記者開始了這次采訪。

    高血壓家族史讓我從開始就非常重視這一疾病。

    張阿姨今年74歲,有30多年高血壓病史。她父母均患高血壓,母親血壓達210~220/120~130 mmHg,因“腦血栓”去世,父親因“心梗”去世,7個兄弟姐們中,除2個兄弟外其他均患高血壓。張阿姨告訴我們,家族史令她比較關心血壓檢測和治療。

    在張阿姨40多歲時,有段時期出現了頭暈症狀,檢查後被診斷為高血壓。自此張阿姨就很重視這一疾病,訂閱了各類資料並參加各種高血壓會議。隨著對高血壓了解的加深,張阿姨也開始關心其腎功能和血糖。她被周圍朋友稱為“假冒但不偽劣的張大夫”,甚至醫生也稱她“半個大夫”。隨著一個個醫學名詞和藥名自張阿姨口中蹦出,記者深深感受到她對高血壓之了解和重視。[詳細]
主頁 | 廣告條款 | 法律顧問 | 聯係我們 | 版權聲明 | 關於我們 | 誠聘英才 |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040853號
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審核同意書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