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曾多次落選原始 因無博士學位成“三無科學家”

作者:央廣網 來源:央廣網 日期:15-10-05

2011年,屠呦呦接受了美國《臨床研究期刊》的專訪,她表示,在經過了那麼多次的失敗之後,當時自己都懷疑路子是不是走對了,當發現青蒿素正是瘧疾克星的時候,那種激動的心情也是難以表述的。

屠呦呦稱,自己隻是一個普通的植物化學研究人員,但作為一個在中國醫藥學寶庫中有所發現,並為國際科學界所認可的中國科學家,她為此感到自豪。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約瑟夫·戈爾斯坦曾說,“生物醫學的發展主要通過兩種不同的途徑,一是發現,二是發明創造。”屠呦呦表示,“很榮幸,這兩條路我都走了”。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釋疑:諾獎獲得者緣何年齡偏大?

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平均年齡是59歲,而剛剛獲得諾獎的屠呦呦已是85歲高齡。為何諾獎獲得者年齡普遍偏大?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陳香美教授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一項重要的科研成果從提出到獲得諾貝爾獎一般需要數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為科研成果需要反複檢驗。有的科學家可能年輕時就提出一項新發現,但可能幾十年後才能獲獎。如華裔科學家高錕從1966年提出光纖通信理論到2009年獲獎,經曆了43年時間。

正如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錢永健所說,“我的論文發表15年後,我便獲得了諾貝爾獎,這點和‘光纖之父’高錕相比,我是幸運的”。今年因“上帝粒子”而獲獎的兩位科學家已年近八旬,他們的理論從提出到被證實,再到獲獎,時間跨度也近半個世紀。即使如此,該理論也並非完美。

當然,有時科學發現被證實也會很快完成,比如1956年楊振寧、李政道發現宇稱不守恒定律,在吳健雄1957年的實驗中得到證實,引起科學界的震蕩,同年二人獲諾貝爾獎。

更多內容請點擊:2015年諾貝爾獎專題

關鍵字:屠呦呦,落選,無博士學位,三無科學家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