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虹
昨日,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Alcor)對新京報記者確認,該基金會已經為重慶女作家杜虹進行了大腦冷凍,遺體冷凍手術在北京進行。不久後,該基金會有望在北京進行第二例冷凍大腦手術。
杜虹女兒張思遙與此次手術的誌願者、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工程與細胞工程方向的博士生魏景亮向新京報記者獨家揭秘在京進行冷凍手術的過程:遺體是在京進行冷凍初步處理,運往美國後再進行分體保存。
專家介紹,由於本人和家屬同意,去世後摘取頭部行為應該不違法。
魏景亮稱,據他了解,杜虹目前是全國首例參與人體冷凍保存以期望“複活”的案例。
75萬人民幣冷凍大腦
杜虹是重慶知名兒童文學作家,今年5月30日因胰腺癌去世。在治療期間,一對泰國夫婦因無法挽救患腦瘤的女兒,把女兒送到美國一科研機構冷凍的新聞引起杜虹興趣。
隨後,杜虹的女兒張思遙、女婿魯辰通過網絡誌願者以及在美國的同學,輾轉聯係到了一個專門從事人體冰凍研究的科研機構——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英文名稱Alcor)。
據報道,該基金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體冷凍機構之一。杜虹一家選擇了花費12萬美金(約75萬元人民幣)大腦冷凍。
冷凍人腦後複活難度大
據重慶晚報報道,5月30日下午5時40分,杜虹逝世。隨後,杜虹的遺體在北京經過了4個小時的灌流手術後,遺體冷凍的初步流程完成。隨後運往美國進行分體後保存。如今,她的大腦已經存放在該基金會的所在地亞利桑那州鳳凰城。
張思遙與魯辰已前往美國進行了探視。根據美方機構工作人員介紹,杜虹遺體的處理十分成功,在受損很小的情況下,已通過液氮保存在零下196℃的環境中。
據專家介紹,借助此技術進行複活的難度很大。
杜虹曾對女兒、女婿說,50年後能否有效,是未知數,但她不介意用自己的遺體做實驗,新興科技總要有人嚐試。
釋疑
人體冷凍術在哪做的?
設備藥品從美國帶過來;在北京的醫院和殯儀館完成
昨晚,杜虹女兒張思遙與此次手術的誌願者、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工程與細胞工程方向的博士生魏景亮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遺體是在中國運到美國後,再進行分體保存頭部。
張思遙介紹,杜虹是在北京做的手術。去世之前,她從潘家園腫瘤醫院轉到了北京一個臨終關懷醫院,在臨終關懷醫院去世,醫生宣布死亡,開始進行冷凍程序,然後拉到了一個殯儀館。
“手術是在殯儀館的屍體防腐間做的。”張思遙稱,找到願意提供場地做手術的醫院和殯儀館非常不容易。最開始,他們幾乎準備在家裏完成。確定手術沒有觸碰現行法律後,他們找到了兩家“很正規”的醫院與殯儀館(這兩家機構均要求匿名)。此次手術所有的設備和藥品,都是醫生從美國帶過來的。最初,因為害怕手術用藥過不了海關,中國也準備了大部分的設備,最終順利過關。
新京報記者昨日向衛生和殯葬管理部門反映此事件。衛生部門一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此事件不在我們的職能範圍內,不是我們所管轄的事情。”
北京市殯葬管理處主任黃峭泉和北京京潤律師事務所律師韓驍認為,如果是科研需要,本人和家屬都同意,從遺體上把人頭切下來目前應該不觸犯刑律。“但殯儀館肯定沒有條件做此類手術。如果由殯儀館出麵找醫療機構做切頭,一旦家屬反悔,這些機構可能麵臨法律風險。”黃峭泉認為。
人體如何運到美國?
美國公司完成運輸;因醫學科研需要需辦理審批手續
張思遙稱,遺體從殯儀館到運出境,需要經過非常複雜的審批程序。
Alcor基金會委托了美國一家專門負責外國人遺體運輸的公司完成了這一過程。在手術完成後,該運輸公司負責了出境全程,張思遙沒有再陪同。手術結束大概半個月後,接到了Alcor基金會的電話通知,稱杜虹遺體已經到達美國。 根據海關總署43號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進出境物品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限製進出境物品表》中,並未對遺體通報關作出特別說明。
曾在海關工作的關稅領域專家何曉兵告訴記者,個人運送遺體這種情況很特殊,在海關規定中並無特別說明。
此前,多部門出台的《屍體出入境和屍體處理的管理規定》明確規定,因醫學科研需要,由境內運出或者由境外運進屍體,應當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和衛生部、質檢總局《關於加強醫用特殊物品出入境衛生檢疫管理的通知》的規定,辦理相關審批手續。
何曉兵表示,美國法律對遺體進出境的規定可能就更複雜,因為與中國處於不同法律體係,涉及海關、質檢等多部門。
何曉兵說,此次事件比較罕見,從法理上說,是法無禁止皆可為,但具體如何執行可能尚無先例可循。
Alcor基金會行政助理馬吉·克萊瑪昨晚對新京報記者介紹稱,Alcor基金會是一家非盈利機構。“我們不會利用冷凍術掙錢。”她說,“隻是通過會員的會費維持運營。”
在美國,對大腦或者人體實行冷凍術是合法的。Alcor基金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體冷凍機構之一。目前有139例病人在阿爾科進行人體冰凍,其中60%為大腦冷凍。
克萊瑪表示,由於目前技術的限製,基金會隻負責“冷凍”,不會負責“複活”,基金會隻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人腦活性能保持50年嗎?
理論上可行,但複活要跨越脊髓鏈接等艱巨挑戰
廣州一家三甲醫院的器官移植醫生向新京報記者介紹,按照文章的描述,美國醫生冷凍杜虹遺體頭顱部分的過程和原理,和臨床器官捐獻與移植領域的器官獲取、保存非常相似。
-196攝氏度的低溫環境,是醫學上細胞、組織保存的“通用”環境。比如,公眾現在已經比較熟悉的造血幹細胞。而設於北京的中華骨髓庫、北京市臍血庫,在保存造血幹細胞時,都使用液氮罐。
根據北京市臍血庫的官方宣傳,一份臍帶血,在液氮罐的有效保存期,是18年以內。這個時間,與50年相比,也相差甚遠。
上述醫生解釋說,無論對組織、細胞,還是對器官,低溫保存,是要降低它們的代謝,以及所需要的能量。這樣,處於體外無氧狀態的細胞或器官,基本不需要能量,但依靠保存液中供給的微少能量,也能保存基本的活性,以待在合適的時機“重建生命”。
但再小的冰晶,對細胞和組織也會產生傷害。這位醫生認為,在-196攝氏度低溫環境下保存一個器官,其所需的保存液,還要擁有很關鍵的防止結冰功能。在臨床器官移植領域,一個腎髒體外保存的標準時間是24小時以內,一個肝髒是12小時以內最佳。保存杜虹頭顱的保存液究竟是何配方,他說,“難以想象和分析”。
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賈旺說,在目前的醫學技術支持下,神經被低溫冷凍50年,複蘇的可能性是有的。
不過,凍存的神經組織即使恢複了活性,能否移植到另外一個身體上,並產生新的生命,還要跨過脊髓鏈接,中樞神經再生等多重艱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