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夾縫中生存現狀

作者:王琛瑩 實習生 程濟安 亓玉昆 來源:中國青年報 日期:15-04-20

        “大多數醫生對於自己的付出,比如加班、工資低,其實並沒有很大的抱怨,但人身安全沒保障就會導致很多問題。”江西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醫生程宗佑坦言,職業環境的惡化讓他有時倍感疲憊。“一方麵,一些負麵的、渲染情緒的報道,讓醫生的職業榮譽感正在淡化;另一方麵,醫院既要救人又要賺錢,加在醫生身上的壓力更大”。在江西一所民營醫院放射科工作的80後青年醫生楊少鵬認為,要加強醫生職業安全,需要從兩方麵考慮。作為醫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不能把個人情感帶到工作當中。“另一方麵,我們也希望前來就醫的患者能理解醫生的辛苦”。

        近年來,醫療行業快速發展,但醫患關係、醫生職業待遇、就醫環境等問題也頻頻引發社會關注。身處當下的醫療環境中,醫生對自己的職業滿意嗎?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專業醫患交流APP“春雨醫生”,對467名醫務工作者進行的“醫生職業滿意度”調查顯示,僅38.4%的受訪醫生滿意目前的工作,26.1%的受訪醫生表示不好說,39.6%的受訪醫生對自己的工作明確表示不滿意。

        受訪者中,普通醫生占96.8%,管理人員占0.4%,醫技人員占0.9%。

71.1%受訪醫生感覺當下醫患關係緊張

        是什麼導致了醫生職業滿意度低?調查顯示,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成為首選,79.0%的受訪醫生選擇此項。其次是工作時間長、壓力大(66.4%)。第三是醫患矛盾突出(61.0%)。其他還有:職業發展受限(37.7%)、身體健康狀況下降(35.8%)、心理滿足感減少(35.6%)、社會聲望有所下降(35.3%)。

        “我早就跟老公說好,不能靠我賺錢了。”在北京市海澱醫院工作的崔醫生說,“現在醫生收入水平整體偏低,這與醫生的勞動、知識所體現出的價值是不對等的。而且整體環境是唯金錢至上,很多人評價一件事要不要去做、值不值得做,首先就要看能拿到多少錢。這樣的環境是不會培養出好大夫的。”崔醫生表達了她對目前行醫環境的擔憂。

        調查中,僅5.6%的受訪醫生認為當下醫生執業環境比較好。26.3%的受訪醫生認為一般。68.1%的受訪醫生直言醫生執業環境差,其中20.1%的受訪醫生認為非常差。

        “比較滿意的一點是,目前工作的勞動強度還可以,我沒有覺得承受不了。”崔醫生認為,在目前這種對醫生的管理、評價考核體係相對陳舊的情況下,讓醫生積極健康地追求業務水平和能力,是較為困難的。

        江西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醫生程宗佑,對自己的職業安全產生了深深的憂慮。他坦言自己曾不止一次受到過人身威脅。“去年八九月份,有一個病人心源性猝死。病人家屬情緒很激動,威脅要抱著我一起去跳樓。好在當時身邊人比較多,他剛說出這句話、有點動作就被周圍人阻止了”。

        崔醫生認為,現在一些患者看病都是抱著“先入為主”的心態。“受到一些負麵新聞的影響,患者對醫生產生了不信任感,認為醫生是想從他們身上多賺錢。這樣的環境導致更多醫患矛盾的產生”。

        調查中,71.1%的受訪醫生感覺當下醫患關係緊張,其中18.2%的受訪醫生直言非常緊張。20.3%的受訪醫生認為一般。僅8.6%的受訪醫生認為醫患關係較和諧。

        在江西一所民營醫院放射科工作的80後青年醫生楊少鵬認為,要加強醫生職業安全,需要從兩方麵考慮。“作為醫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充分履行救死扶傷的責任,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排除患者對醫療人員的誤解,不能把個人情感帶到工作當中。另一方麵,我們也希望前來就醫的患者能理解醫生的辛苦”。

72.0%受訪醫生不願“子承父業”

        “委曲求全。”程宗佑用這個詞來概括自己現在的工作狀態。

        “大多數醫生對於自己的付出,比如加班、工資低,其實並沒有很大的抱怨,但人身安全沒保障就會導致很多問題。”程宗佑坦言,職業環境的惡化讓他有時倍感疲憊。“一方麵,一些負麵的、渲染情緒的報道,讓醫生的職業榮譽感正在淡化;另一方麵,醫院既要救人又要賺錢,加在醫生身上的壓力更大”。

        調查中,28.1%的受訪醫生表示自己在“夾縫中行醫”,27.4%的受訪醫生覺得心力交瘁,16.7%的受訪醫生感到無可奈何,9.4%的受訪醫生表示心灰意冷。

        在是否會讓孩子學醫的問題上,崔醫生表示,會尊重孩子的決定,但會告訴她做醫生麵臨的處境。“因為到了那個時候,她會有自己的誌向和追求。我會告訴她事實是什麼,所麵對的醫療環境是什麼,在這種環境下會遇到哪些問題”。

        數據顯示,72.0%的受訪醫生不願讓子女“子承父業”學醫,僅7.5%的受訪醫生願意讓子女學醫,20.6%的受訪醫生表示不好說。

        “醫生這份職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成就感。治好一名患者,一個生命在你手中康複,就會有一種成就感。每天可能都會救很多人,老了回過頭來想想,也是很有價值的回憶。如果有緣的話還會遇到以前的患者,看到他們現在生活得很好,自己也會產生一種社會成就感。”楊少鵬表示,還是願意孩子從事這個行業。“我相信隨著醫療改革的逐步推進,在未來的幾年整個醫療環境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作為父親,我還是希望他能夠從事這份高尚神聖的事業”。

        調查中,15.6%的受訪醫生對醫生這一職業仍有所期待。

受訪醫生期待未來5年收入待遇和醫患關係有所改善

        雖然有近四成受訪醫生不滿意自己目前的工作,但在未來職業道路規劃上,仍然有57.6%的受訪醫生願意繼續從醫。

        “青年醫生處在‘夾心層’,雖然很累,但一旦救活一個病人,那種成就感和自豪感是其他職業無法比擬的。”北京某三甲醫院心外科的徐醫生認為,除了職業自豪感,專業能力的提高也是促使他繼續行醫的主要動力。“這個行業的門檻相對還是比較高,對個人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也高,憑著專業技能還是能過得不錯。而且多數患者是願意與醫生溝通的,對立情緒比較少”。

        也有26.1%的受訪醫生表示有機會就會轉行,16.3%的受訪醫生尚在猶豫。

        未來5年,醫生期望職業生涯在哪些方麵有所提升?調查中,收入待遇(86.1%)、醫患關係(70.5%)和職業安全(66.6%)位列前三。接下來是:工作環境(66.4%)、專業水平(61.7%)、工作前景(47.1%)、職業榮譽感(47.1%)、社會聲望(44.3%)。

        “我現在是初級職稱,希望未來5年在專業技能上得到提高,得到中級職稱。有更多的業務培訓機會。”楊少鵬表示,相對於從業多年的老前輩來說,作為青年醫生的他們,更看重專業能力的提升和工作環境的改善。

        談及目前醫療行業存在的問題,崔醫生認為,現在看病越來越依賴機器檢查,人身體力行的檢查越來越少,所以積累的經驗也越來越少。“這和西醫自身特點有關。一個症狀可能對應著很多原因,檢查是為了排除一些原因。同時,醫患關係的緊張也會促使醫生進行自我保護,要求患者做全麵檢查,否則可能會產生醫療糾紛。但這種思維模式會導致過度醫療”。

        調查中,58.5%的受訪醫生直言當下過度醫療現象普遍,僅20.2%的受訪醫生認為不太普遍。

        “從患者的角度講,他們總是希望得到最全麵的檢查。如果患者執意要求,我們也還是會盡量滿足患者的需要。但醫生有責任從專業的角度告訴他們,是不是需要做那麼多檢查。”楊少鵬說。

        本次調查中,81.2%的受訪醫生在26~44歲,16.9%的受訪醫生在45~59歲,25歲及以下的占1.3%,60歲以上的占0.7%。

關鍵字:,醫生,執業環境差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