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治療心衰初獲成效

作者:佚名 來源:醫脈通 日期:15-03-24

  2015美國心髒病學會年會上公布的一項試驗比較了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刺激治療(BAT)用於慢性收縮性心衰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初步研究已顯示BAT可使有症狀慢性收縮性心衰患者獲益。

  試驗納入標準:NYHA III級心衰;LVEF≤35%;患者需接受長期穩定指南推薦的藥物治療;靜息心率在60 bpm~100 bpm之間;收縮壓≥100 mm Hg;估計腎小球濾過率(eGFR)≥30 ml/min/1.73 m2;功能能力損害,6分鍾步行距離在150~450 m之間;滿足BAT植入條件;雙側頸動脈分叉在下頜骨水平以下;不存在因血栓或動脈粥樣硬化使頸總動脈內部或遠端直徑降低(≥50%)的情況。排除標準:近45天內發生過急性肺水腫的NYHA IV級心衰患者;試驗前3個月發生心梗、不穩定性心絞痛、暈厥、腦血管事件或心髒性猝死(包括恰當的ICD治療);納入前90天植入起搏器或ICD;納入前6個月植入CRT,或未來90天內將植入該裝置;已知或疑似存在壓力感受性反射失敗或自主性神經病;先前頸動脈竇區域手術、放射或血管內支架植入使該區域無法放置導線;正在接受強心藥治療;預期壽命<1年;體重指數>40 kg/m2;尚未控製的有症狀心動過緩;曾有或正在考慮實體器官移植;因哮喘需長期藥物治療;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病或限製性肺病;非心血管疾病幹擾6分鍾步行距離測試;活躍的惡性腫瘤;藥物治療依從性差。

  試驗共納入146例患者,患者平均年齡65歲,女性占14%,糖尿病患者占35%;平均6分鍾步行距離為~303 m,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25%;86%接受了植入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32%的患者接受了心髒再同步治療(CRT);79%的患者接受了ACEI/ABR,86%的患者接受了β受體阻斷劑,55%的患者接受了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

  研究者將患者按1: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BAT+最佳藥物治療組(n=76)或單純最佳藥物治療組(n=70)。植入BAT後,研究者會根據風險比與血壓反應逐步上調刺激強度。平均隨訪6個月。

  BAT組主要安全性終點(不發生重大不良神經或心血管事件)比例為97.2%。兩組患者均有血腫發生。分析顯示,BAT組主要有效終點率高於對照組:NYHA等級改善(55% vs. 24%,p = 0.002),6分鍾步行距離增加(59.6 vs. 58.1 m,p = 0.004),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得分改善(-17.4 vs. -19.5,p <0.001)。次要終點:每年因心衰入院次數的變化分別為-0.49和0.05(p <0.05),NT-pro-BNP的變化分別為-69和129.5(p = 0.02);BAT組患者收縮壓低於基線狀態,對照組未見降低。

  該試點試驗表明,BAT加最佳藥物治療對慢性收縮性心衰患者的效果優於單純最佳藥物治療。但我們仍期待來自大型研究的臨床結果。

  BAT可通過激活頸動脈壓力感受器降低交感神經活性並增加副交感神經活性,從而使患者獲益。早期試驗曾在難治性高血壓患者中對BAT效果與假手術對照組進行了比較評估,但總體結果為陰性。該試驗中多數有效性終點具有主觀性,因此可能存在偏倚。未來試驗可以通過設置假手術對照組來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字:心衰,壓力感受器,LVEF,頸動脈竇,eGFR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