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醫療精英的落馬,是醫療領域走市場化路線之後的必然結果。”3月5日晚,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東代表團住地舉行的集體采訪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鍾南山代表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這樣表示。
在回答本報記者關於如何看待醫療係統的精英也在“打老虎、拍蒼蠅”的過程中落馬的問題時,他說:“我不覺得奇怪。基本上所有大醫院都是‘國有民營’的市場導向,這為醫德沉淪提供了土壤。”鍾南山認為在醫院國有但創收靠自己的市場導向下,醫療精英選擇、肯定藥品,都可能對其他人產生影響,如果需要創收的量大,就很容易沉淪。
在鍾南山看來,反腐是必要的,一些醫療人員動輒年收入百萬元以上,“如果不是合法收入,我們一定要反對。如果真的構成犯罪了,當然要依法懲處”。
對於經常被詬病的“醫藥代表”“學術會議”等醫療腐敗的形式,鍾南山認為要客觀看待。他表示,學術會議可以孳生腐敗也可以促進學術交流;醫藥代表不能都看成是醫務人員腐敗的始作俑者,他們對國家醫療衛生發展,包括走向國際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鍾南山讚同國家財政對公立醫院增加支出,以增強其公益性。“公益性的核心是,醫護人員的工資誰來買單?現在是醫院買單,於是催生了許多公眾認為不應該的事情。”
在談到霧霾問題時,鍾南山坦承,在中國不可能很快就消除霧霾對健康的影響。但如果處理好“兩個平衡”——從國家層麵,考慮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及的7%的GDP增速,政府要調整好經濟增長和環境之間的平衡;要處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平衡,“從上到下一起努力,相信10年就會有很明顯的效果。”
鍾南山注意到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創新”,還表示“創新力量不足”等內容。
“我們有320萬名科技人員,論文數排世界第二,但我們的創新能力是世界第十九。”鍾南山表示,“論文”的作用在實踐中常常被誤讀,一些人甚至根據論文數量、被引用次數來認定國家的科技產出能力。
“把論文等同於科技產出、等同於創新,這是非常危險、錯誤的觀念。”鍾南山表示,很多科研單位、高級學府把論文作為創新的終點,十分不科學。
鍾南山還建議,對醫學領域的創新,要加強對藥品研發後上市前的“評審”環節的人力投入,以免影響科技創新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