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專家的架子,就是一位普通的醫生,讓我們覺得特別親切。”很多患兒家長深深感歎,他們接觸到的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小兒普通外科、胸外科病房王維林教授,不僅是小兒外科領域的智者和仁者,更是一位謙遜而平和的長者。作為醫院小兒外科的領軍人物,王維林在對臨床醫生的培養中,始終告誡他們要從內心深處體現出對病人的關愛,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重要的是培養一顆仁愛之心,發揚人道主義精神,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祖國需要我,我的事業在中國
1974年4月的一天,遼寧本溪東部山區下著傾盆大雨,20歲的王維林作為本溪市中心醫院醫療隊隊員,正在當地一個農村衛生隊值班。半夜12點,一陣急促的聲音傳來:山裏一個孩子生病了急需醫生。王維林聞訊後二話沒說,拿起一件雨衣就衝出房門,冒著暴雨和泥石流,翻山越嶺,將近淩晨4點,終於來到患兒的家中,為患兒醫好病已經是第二天的清晨。一夜沒睡的王維林盡管很疲倦,但能及時挽救一個小生命,再累也是值得的。在駐紮當地的那段日子裏,王維林跟隨醫療隊挨家挨戶地進行巡診,盡其所能地為當地百姓診治疾病,當地落後的醫療條件和迫切的醫療需求,讓王維林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醫學知識,為百姓的健康盡一份力。
王維林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文化大革命時期,工農兵的子弟幾乎無緣大學。即使如此,王維林從未放棄過學習、從未放棄過追求。1978年全國恢複高考,王維林實現了上大學的夢想,當時單位隻有兩人被錄取,王維林順利考上了中國醫科大學,從此開始了探尋生命奇跡的研究道路。
入學以後,正趕上父親患病臥床,王維林就白天學習,晚上照顧父親。“一有時間就抓緊學習,隻有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保證不落在人後。”如今回憶起那段日子,王維林仍記憶猶新。1982年,王維林順利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兒科係。隨後,王維林又考取了中國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小兒外科專家李正教授,專業是小兒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經過努力,王維林僅用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碩士研究生3年的課程,提前兩年畢業並獲得醫學碩士學位。
1990年至1992年,王維林作為國家教委訪問學者赴西班牙研修,師從歐洲小兒外科的權威專家陶瓦。科學研究沒有捷徑可走,必須腳踏實地。在國外,王維林從早到晚都在實驗室裏做試驗,僅用9個月就發表了5篇論文,其中3篇被SCI收錄,外國人向他豎起了大拇指,而且請他帶歐洲研究生作試驗。讓中國人帶領歐洲人做試驗,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當時西班牙最好的兒童醫院懇請王維林留下執教,並破例為他提供了最好的待遇,但被他婉言謝絕了,他說:“是祖國培養了我,我要把所學的知識全部回報給人民。我的祖國需要我,我的事業在中國。”
在學術上決不能作假
回國後,王維林在小兒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的研究中不斷取得新發現,破格晉升副教授、教授,並先後擔任中華小兒外科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遼寧省小兒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中華小兒外科雜誌》副總編和全國小兒肛腸外科學組組長。他從改善患兒的生命質量出發,憑借對黨的信仰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不斷攀登醫學高峰。
王維林所領導的肛腸外科和排便功能評估與生物反饋治療技術在國內領先。他最先采用經肛門手術治療先天性巨結腸,實現了不開腹、術後無瘢痕,患兒恢複快。他開展經臍單孔腹腔鏡“無切口”闌尾切除術,真正做到微創、手術後外觀無瘢痕。他們對小兒便秘有深入而獨到的研究和臨床經驗,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便秘兒童動態排便造影和結腸傳輸時間測定等技術,提出了我國兒童功能性便秘的大樣本調查結果和診斷方案。他們首創B超監視下水壓灌腸診斷和治療急性腸套疊,避免空氣灌腸對患兒X線照射,成功治療腸套疊患兒萬餘例。
1997年,我國唯一一所部屬小兒先天畸形重點實驗室――衛生部小兒先天畸形重點實驗室在盛京醫院落成,成為我國小兒外科先天畸形研究的開放平台,這給了王維林更廣闊的天地,他承前啟後,繼承老一輩專家的優良傳統,帶領團隊勇於創新,開拓進取,在國內率先提出重視兒童外科手術解剖重建後的功能重建問題與遠期生活質量(QOF)的現代醫學觀點,首次進行大樣本小兒肛門直腸畸形術後遠期排便功能和生活質量評定,並提出了我國兒童外科肛腸手術後生活質量評定標準。在此基礎上,王維林首次提出了術後排便功能障礙的5種病理機製,並創造性地設計了有針對性的生物反饋康複策略,收到良好的康複效果,奠定了小兒先天畸形手術後康複治療在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地位。上述研究成果在國際《小兒外科雜誌》(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上發表多篇論著,並被最新版美國小兒外科教科書Text of Pediatric Surgery收錄。由王維林主編的《小兒排便功能障礙的治療與生活質量評定》專著,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該重點實驗室還與歐美、日本等相關專業領域學者互有固定交流和來訪。
2007年,由王維林牽頭、凝聚盛京醫院小兒外科三代專家學者28年研究心血的《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臨床與基礎係列研究》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項課題的成功,除了為1000多位患兒解除了痛苦、醫療技術有突破外,另一個重要成果是培養了一支年輕精幹、有發展後勁的團隊,他們當中先後有4人破格晉升教授,並聘為博士生導師,2人被選為中華小兒外科分會中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維林對自己的學生要求十分嚴格,他先後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30餘名。他告誡學生:“千萬不能在學術上作假,一定要對得起科學良知、對得起讀者、對得起患者。”
成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作為一名醫生、一名黨員,王維林不僅有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鑽研精神,而且對事物有敏銳的洞察力,並敢於承擔風險,迎難而上。
2005年“五一”長假前,遼寧省朝陽市淩源市一個農戶家裏出生了一對連體嬰兒,求醫無門加之村子裏的偏見和風言風語,使得孩子的父母打算放棄孩子。王維林得知後,馬上向院領導請示,並率領專家小組連夜趕赴淩源,他一邊為嬰兒查體,研究解決方案,一邊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終於說服他們回醫院接受治療。
“五一”長假,合家團圓的日子。盛京醫院裏,王維林聯合小兒外科、心外科、肝膽外科、麻醉科、新生兒內科等多學科專家,合作為這對出生僅12天,體重僅有4.3kg的胸腹聯體女嬰成功實施了聯體分離手術,創造了生命的奇跡。這也是遼寧省首例胸腹聯體嬰兒成功分離手術,是當時國內實施的出生日齡最小、體重最輕的聯體嬰分離的記錄。
2010年,王維林專程前往淩源,對雙胞胎姐妹進行了隨訪。時隔5年,她們已健康成長為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孩子的媽媽得知王教授要來,一大早就趕到市裏迎接,等了5個多小時,看到王維林她就哭了,她說:“王教授,如果沒有你,就沒有這兩個孩子,我的家庭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幸福,是你救了我們全家。”
在王維林看來,治病救人是醫生的本職,這也是醫生這個職業和其他職業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與患者的生命息息相關。如今,年過花甲的王維林仍堅持每天忙碌在臨床一線,他常常和他的學生們分享自己的從醫心得:“醫學是一門特別需要付出深厚感情的科學。作為一名醫生,不僅需要具備高超的醫術,更要有仁心,一顆值得患者托付生命的心。醫生要時刻以道德良心約束自己、威懾自己,這樣才能取信於患者,才能真正成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