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營養支持指南的讀與用

作者:張輝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1-06-27

  inserted image

  黎介壽院士

  

  2011年全國腸外腸內營養學術會議上,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黎介壽院士報告了臨床營養支持指南的讀與用。

  目前的營養支持指南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指南種類和數量多;二是當前指南A級證據少,如2009年美國腸外腸內營養學會(ASPEN)指南中關於成人危重症患者的營養支持共提出71條建議,其中A級僅占2.8%、C級占33.8%、E級(專家建議)占40.8%,且307篇文獻中隻有2篇屬於A級隨機對照研究,這充分說明指南A級證據少,臨床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一項群隨機對照試驗觀察了重症監護病房(ICU)危重病患者應用指南的情況,結果表明,應用循證指南並未改善患者預後。這使得我們對指南有用無用、有效無效產生質疑。2008年,Jones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發表文章指出,營養指南在危重症救治中是有作用的,但指南本身存在局限性。因此,如何讀和用指南就給臨床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應當重新認識營養及與代謝有關的生理作用,因為這治療的關鍵。我們需要掌握大量的生理及代謝知識,並將基礎知識轉化臨床實踐中。黎教授以2009年的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給予時間的矛盾為例,提出閱讀指南應通讀全文,仔細理解每個建議,絕不能斷章取義,必要時需查閱原始資料。

  第二,應正確認識指南指導作用。2009年《腸外腸內營養雜誌》(JPEN)發表文章指出,指南並不期望本身是必需的,應用指南不能保證對預後或生存有特殊的益處,製訂治療措施應始終首先考慮患者的個體條件,其次才考慮指南所提出的建議。同時, McClave指出,指南不是法律和規定,指南不保證有益於預後,而且指南也從不能替代臨床判斷。

  第三,應強調個體化治療。最近提出的“4P 醫學管理模式”明確強調了個體化醫學。由於患者疾病、體質、病程、代謝等存在差別,因此要求個體化治療。慎重、準確和明智的應用當前所獲得的研究依據,結合醫生個人專業技能和臨床經驗,同時考慮病人的價值和願望,將3者完美地結合,製定出病人最優的治療措施,這是循證醫學的一項基本原則。然而,個體化並不等於自由化,它是建立在普遍原則基礎上的,因此,歸根結底應正確、合理地運用指南。

  關於本次會議的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專題報道:http://zt.cmt.com.cn/zt/cspen2011/index.html

關鍵字:營養,腸外,腸內,指南,黎介壽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