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需要何種臨床思維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 來源: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會分會 日期:11-06-16

  日前,北京協和人十分看重的本院2006年度醫療成果獎評選揭曉,由加強醫療科(ICU)主任劉大為率領的醫療團隊奪得一等獎。在作為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的北京協和醫院,強手如林,競爭之激烈自不待言,但從資曆來看恐怕隻能算“小字輩”的加強醫療科何以能夠勝出?

  經過一番采訪,記者發現,ICU團隊的勝出,不在於他們的設備比別人優良,操作技術比別人精湛,他們勝在科學的臨床思維方式,即善於抓主要矛盾,立足過程看問題,綜合各方意見及時做出最有利於患者的決策。

抓主要矛盾

  2006年9月,在延吉重大車禍中受重傷的60歲台灣女患者,因在當地醫院治療過程中病情惡化,通過國際救援組織連夜乘飛機轉至北京協和醫院。患者入院時高熱、進行性呼吸衰竭,血壓下降。影像學檢查提示多發骨折,包括右第3.4.7肋骨骨折合並雙肺挫傷、血氣胸、連枷胸;右恥骨上下肢骨折、右髖骨骨折、右肩胛骨骨折。

  麵對隨時有可能逝去的生命,劉大為等冷靜處置:在第一時間發現患者肺不張,果斷以支氣管鏡探查術,解決了肺挫傷血性分泌物所致的堵塞性肺不張;通過有效固定和引流解決棘手的血氣胸、連枷胸;同時嚴密觀察可疑的腰椎及神經受累;警惕創傷、臥床可能繼發的深靜脈血栓形成(DVT),以及致命的肺栓塞;警惕多發創傷後延遲的內髒損傷……

  最難的,是救治這類嚴重複合創傷患者常常遭遇的多重矛盾:抗凝與出血、鎮痛與痰液引流所需患者意識清醒、骨折所需的製動與血栓栓塞等等,他們多方權衡,突出解決威脅患者生命的主要矛盾,精細調整用藥,慎對每一步操作細節,終於達到一個又一個平衡。患者病情逐漸穩定,1周後轉出ICU。2周後出院返台。

  前不久,一位肺癌術後患者在出院途中,突然倒地,呼吸、心跳全無。好在離協和醫院不遠。家人急忙將患者送入協和ICU搶救。醫生檢查發現是極其凶險的肺栓塞!患者急需溶栓,但是溶栓抗凝治療卻是肺癌術後的一大禁忌,一旦出血不止同樣會致命。劉大為等兩害相權取其輕,決定承擔風險,哪怕患者隻有0.1%的生還希望,也要搏一搏。最終,患者得救了。

隻要疾病還在進程中就有希望

  劉大為說,疾病的發生、發展總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律,都有或長或短的逐步進展過程,隻要疾病還在進程中,醫生就有機會製止或扭轉它。

  目前擔任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的劉大為,是國內最早提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過程論”學說的專家。ARDS是危重病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前,它一直被國內外看作病人生死臨界的一個指征,認為病人一旦出現ARDS,基本沒有挽回的可能。但是劉大為在研究中發現,ARDS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那些隻具有部分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指標的準ARDS病人並沒有到達無可挽回的地步,他們正在通向ARDS的路上,醫生隨時有可能伸手把他們拽回來。

  某大企業的老總因過敏發生嚴重的感染性休克,被送入協和ICU病房。這種疾病很罕見很棘手,全世界到目前為止共發生7例,其中5人不治身亡。當時,病人家屬對協和信心不足,要求把病人轉到美國,或從美國請專家來診治。劉大為卻心裏有底,自己在長期臨床工作中,對感染性休克進行了血流動力學、氧輸送與右心功能支持等係列研究。這個罕見病人的到來,恰恰是一次難得的檢驗研究成果的機會。他密切應對疾病進程,步步為營,冷靜決策,經過全科人員一致努力,終於成功挽回患者生命。當得知患者重返工作崗位,劉大為和同伴們開心極了。

  正是在“立足過程看問題”的科學理念指導下,2006年協和加強醫療科全年患者死亡率已經下降到7%以下,在全國名列前茅。

大主意還得自己拿

  在美國等發達國家,ICU的病床數要占到醫院總床的20%左右。在我國,重症醫學也是發展勢頭較猛的“朝陽學科”。但劉大為表示,ICU隻負責“經營”危重疾病這一塊,與別的學科之間的關係隻能是相互補充,而不能是替代。因此他們常常請各科專家來ICU會診,聽取他們的專業意見。當然,ICU醫生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最終的大主意還得自己拿。

  據報道,幾年前,某醫院ICU曾給一位患者同時用5種抗菌素。原來,該病房請了5位專家會診,每位專家都提出使用一種抗菌素的治療意見,而且從各學科角度來說都有道理,於是,ICU醫生全盤接納了。劉大為認為,一個合格的ICU醫生,不應當全盤照搬,“應該將各種意見統一協調起來,做出最有利於病人的治療決策”

  因此可以說,遵循危重醫學學科自身的規律,保持必要的獨立思考判斷空間,是ICU醫生做到抓主要矛盾和立足過程看問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該成果獲2006年度北京協和醫院醫療成果一等獎)

  原文鏈接:ICU需要何種臨床思維

關鍵字:ICU,臨床思維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