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之一 邱海波教授)
2010年,重症醫學逐漸向規範化、個體化和係統化治療模式發展。本報在3月3日A7版刊登了重症醫學年度研究進展(上),介紹了感染性休克治療和腎髒替代治療的研究進展,本期將為您繼續介紹心肺複蘇、休克治療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治的最新研究成果。
單純胸外心髒按壓
及時有效的胸外心髒按壓是心髒驟停患者複蘇成功的基石。傳統心肺複蘇(CPR)包括人工呼吸,在實施時存在較多障礙,故常導致患者搶救延遲。近年,多項研究證實了單純胸外心髒按壓的有效性,與傳統心肺複蘇相比,單純胸外心髒按壓對心髒驟停成人生存率和神經學預後的改善作用相似甚至占優,但目前缺乏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證實。
雷(Rea)等和斯文森(Svensson)等的研究均顯示,與傳統心肺複蘇相比,急診醫療係統(EMS)人員電話指導旁觀者進行單純胸外心髒按壓,患者出院生存率、30天生存率及神經學預後無差異,但Rea等的研究亞組分析顯示,對於因心髒原因導致心髒驟停和電節律紊亂患者,單純胸外心髒按壓有增加患者出院生存率的趨勢。
赫普佛(Hüpfl)等的一項薈萃分析提示,對於院外心髒驟停成人患者,EMS人員在指導旁觀者實施心肺複蘇時,應更加重視胸外心髒按壓。
因此,對於院外心髒驟停的成人患者,在指導旁觀者進行CPR時,應強調胸外心髒按壓,尤其是連續按壓可改善患者預後。
複蘇後氧療
心髒驟停成人患者在自主循環恢複後的最佳吸氧濃度仍然存在爭議。高吸氧濃度的益處在於能夠增加全身組織氧輸送,但同時高吸氧濃度可能導致內髒器官在缺血再灌注期產生更多的氧自由基,從而對機體有害。動物實驗證實,吸純氧加重腦脂質過氧化作用和代謝功能障礙,加速神經變性和減緩短期功能恢複。
基爾加諾(Kilgannon)等為了驗證複蘇後高氧血症是否增加患者死亡率而設計了一項多中心隊列研究。該研究納入2001~2005年入住美國120家醫院重症監護病房(ICU)的6326例因非創傷導致心髒驟停成人患者,以住院死亡率為主要研究終點,結果顯示,高氧血症組患者住院死亡率顯著高於正常血氧組和低氧血症組患者。因此,在保證氧輸送及避免組織缺氧前提下,降低吸氧濃度可能改善心髒驟停後自主循環恢複患者預後。
亞低溫治療
亞低溫治療可改善心肺複蘇後自主循環恢複患者生存率和神經學預後,但亞低溫治療時機、場合、實施方法和並發症發生率及對患者預後影響等問題仍不明確。
沃爾(Wal)等的研究顯示,對於因心髒驟停入住ICU的患者,與未接受亞低溫治療者相比,接受亞低溫治療者的住院死亡率降低20%。伯納德(Bernard)等的研究顯示,與入院後開始亞低溫治療相比,入院前即開始亞低溫治療並未改善患者出院時功能狀態。卡斯特恩(Castrén)等的研究顯示,與入院後開始亞低溫治療組相比,實驗組(在心髒驟停期間即開始接受經鼻蒸汽冷卻降溫,入院後繼續接受亞低溫治療)可較快達到目標體溫,但兩組患者自主循環恢複率、生存率及神經學預後均無差異。
尼爾森(Nielsen)等的研究顯示,心髒驟停患者在接受亞低溫治療時心律失常、電解質及代謝紊亂和驚厥發生率較高;全身性感染和出血發生率較低;持續高血糖和驚厥發作(接受抗驚厥藥物治療者)顯著增加患者死亡率。
(作者:盧院華 邱海波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