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對易損斑塊的診斷價值

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劉健 王偉民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6-24

  圖1 典型纖維帽破裂表現 纖維帽破裂表現為纖維帽不連續和斑塊腔形成。本圖所示為在富含脂核的斑塊位置(符號L所示),纖維帽破裂,破裂的漂浮片伸入管腔(箭頭所示)。

  圖2 纖維帽侵蝕表現 纖維帽侵蝕的特征為無內皮覆蓋引起的內皮層裂開,但纖維帽未完全破裂。本圖所示侵蝕部位位於斑塊表麵(箭頭所示),伴有管腔內血栓形成。

  圖3 冠脈內血栓形成表現 冠狀動脈內的血栓主要表現為從血管壁表麵突出於管腔的團塊影。本圖所示為OCT信號衰減(符號T所示)影像,提示存在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 

  光學相幹斷層顯像術(OCT)在檢測易損斑塊的特征方麵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血管內超聲(IVUS)、OCT和血管鏡(CAS)對破裂斑塊的檢出率分別為38%~66%、47%~73%和47%~55%。此外,OCT的斑塊侵蝕檢出率(23%)亦優於CAS(3%)和IVUS(0%)。 

  薄帽的纖維性粥樣斑塊(TCFA)具有薄的纖維帽(≤65 μm)和較大的壞死核心,容易破裂。OCT識別脂質成分的敏感性(85%~94%)和特異性(90%~94%)較高,還可測量纖維帽和識別巨噬細胞,對TCFA的檢出率為77%,血管正性重構和大量斑塊負荷的存在同樣提示斑塊具有易損性。 

  OCT檢出斑塊破裂 

  病理學研究顯示,五六成猝死患者發生血栓的主要原因為斑塊破裂,斑塊侵蝕導致的血栓形成率為30%~35%。 

  一項研究發現,對於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在肇事病變之外發生的第二處斑塊破裂較為普遍。然而,與既往研究報道高達79%的斑塊破裂檢出率相比,該研究顯示,IVUS和OCT的檢出率分別為17%和31%。“肇事”和“非肇事”病變的斑塊破裂多發生於冠狀動脈前降支和回旋支近端,以及右冠狀動脈遠端分叉的遠端。 

  OCT識別易損斑塊 

  醫生采用影像學方法識別易損斑塊的最終目的在於,在斑塊破裂之前確定其存在易損性。 

  既往研究顯示,經OCT診斷的多處、局灶性巨噬細胞浸潤的冠狀動脈斑塊,與隨後的冠狀動脈事件具有相關性。 

  近來研究發現,采用反散射和衰減係數等方法,OCT可以確定斑塊成分。然而,限於OCT 技術的穿透力較弱(小於2 mm),IVUS對整個血管壁和斑塊的評價具有更好的全麵性。 

  醫生采用影像學方法診斷TCFA時應十分謹慎。一項研究發現,OCT和虛擬組織學血管內超聲(VH-IVUS)對 “確定TCFA”的陽性預測值分別為78%和46%。 

  導致VH- IVUS診斷假陽性的主要原因為,分辨率較低的VH-IVUS將厚纖維帽纖維粥樣斑塊誤診為TCFA。 

  OCT診斷TCFA出現假陽性的原因主要為,OCT將大量密度較高的鈣化影錯誤地解釋為富含脂質的壞死核心。上述兩種影像均為低強度影像,區別在於邊界不清晰為脂質,而邊界銳利為鈣化影像。

關鍵字:OCT,冠狀動脈,心血管疾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