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加強醫學科普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養

作者:佚名 來源:心血管健康聯盟信息平台 日期:19-03-25

聚焦兩會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不良的生活習慣、自然生活環境的變化等,導致亞健康狀態人數增多,中青年過勞死、猝死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通過分析,其根本原因還是醫療預防工作沒有跟上,而預防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全民的醫學科普教育。

醫學科普教育是將醫學科學知識、防病治病方法、醫學保健措施和健康理念,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傳播給公眾,提高全民健康意識,提升健康素養,倡導健康生活。積極開展全民醫學科普教育與健康促進知識宣傳,把疾病預防、養生保健等知識傳播給大眾,能有效預防和控製疾病的發生,提高人們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應急知識和應急處置能力,對於提升國民健康素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近些年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醫學普及也有了更豐富靈活的方式,受眾麵更廣,但無論是充斥熒屏的“養生熱”,還是手機終端漫天的“醫學科普”,都反映出民眾健康意識的覺醒。然而,麵對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普通民眾有時難以分辨。更有甚者,一些打著醫學科普旗號的“偽科學”大行其道,嚴重誤導了民眾。這種狀況,一方麵說明民眾健康素養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麵則暴露出我國醫學科普的“短板”。而如何通過醫學科普教育來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已成為醫療衛生部門及全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疾病的概念已經從“生物醫學模式”,逐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社會保健、家庭保健、自我保健等問題已成為我國麵臨的一個新的社會問題,而我國的醫學科普教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明顯滯後,由此導致下列問題的出現:

1.公眾對醫學基本知識缺乏了解,不能確定適當科學的就醫用藥才是健康的最大障礙。表現在一是盲目求醫用藥,造成過度醫療,過度用藥,一方麵造成醫藥資源的重大浪費,分割了我國有限的醫療資源,同時加重了醫患矛盾,造成看病難,看病貴等社會現象的出現。另一方麵對健康造成嚴重損傷,無病者治成小病,小病治成大病,延誤治療,危害無窮。二是盲目聽信虛假醫藥廣告宣傳,甚至聽信迷信,巫術,為虛假醫療機構的行醫和假冒偽劣藥品的泛濫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近年來,報紙、電視和互聯網上有關求醫求藥過程中上當受騙,導致嚴重後果的眾多案例就證明了這一點。

2.公眾對醫學保健知識缺乏了解,盲目聽信虛假宣傳,將有限的家庭財產收入投入到不必要的保健品、保健器械的購置上。一方麵造成個人財產不同程度的損失,另一方麵無助於身體健康。

3.公眾運用科學知識應對公共社會危機能力還比較弱。麵對突如其來的重大傳染疾病疫情,由於一部分公眾不了解預防傳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識,許多人驚惶失措、無所適從,一度造成疫情蔓延,社會恐慌,對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例如一些公眾由於缺乏相應的醫學科學知識,對“禽流感”疫情引起了一定的緊張,使之“談雞色變”,“吃雞色變”。

4.虛假醫療醫藥廣告充斥電視、報刊等媒體,誤導公眾。而公眾嚴重缺乏獲得正確健康保健知識的渠道,由此導致上當受騙。例如各省市衛視頻道“神醫”劉洪斌事件、北京張悟本事件、百度魏則西事件等等,由於各種虛假醫療醫藥廣告以及“偽醫學”的大量存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公眾對醫療、醫學、醫藥的正確了解,加大了社會矛盾的存在。

改進建議

1.建議各級政府牽頭,衛生、新聞出版等部門高度重視全民醫學科普教育,設立各級健康教育機構或委員會,建立各級健康教育網絡平台;增設一般性的各級健康教育專項經費,倡導醫療機構組織醫務人員深入基層有計劃地開展喜聞樂見的醫學科普宣傳教育活動;設立各級健康教育和醫學科普教育創作基金,推動科普產品的研發與創新。

2.建議由衛生主管部門牽頭組織力量開發高質量的醫學科普產品,產品應注重通俗易懂,易於操作,並結合電視、報刊以及新媒體技術,鼓勵醫學專業人員編寫或創作出適合公眾喜聞樂見的醫學科普動漫、動畫視頻、音頻產品,並與多媒體技術人員合作開發多種形式的科普作品,有助於讀者在娛樂中學習醫學知識,使他們不僅成為健康生活方式的實踐者,也成為健康生活方式的傳播者;同時征集、發現和培養醫學科普研究與宣傳專家、醫學科普創作專家。

3.加大醫學科普教育隊伍建設。積極吸納組織老科技工作者、醫學高校師生、醫學研究工作者、媒體工作者等參與醫學科普宣傳,加強醫學科普誌願者隊伍建設,組織開展醫學科普專家、誌願者等的交流培訓,不斷增強醫學科普職業道德和科學傳播技能。鼓勵大型公立醫院的學科團隊,充分發揮高精尖專科疾病診治的專業優勢,從治療疾病轉向預防與治療並重;鼓勵各層次的醫務人員立足本崗位和專業特長,利用社區衛生服務站,在社區、養老院、企事業單位、中小學校等地點定期開展健康教育和科普宣傳;針對不同時期的健康熱點問題進行科普宣傳,及時辟謠,傳播權威信息;由政府專項資金購買醫務人員的醫學科普教育服務,以形成健康教育和醫學科普教育的長效機製。

4.建議設置醫學院校、醫學科研機構開放日,讓公眾更直觀地接觸醫學科學,提升公眾的醫學興趣。對於參與科普開放的醫學院校及科研機構給予經費補助支持,對於一定級別的實驗室,應將參與科普活動內容數量等納入實驗室考核,對於積極參與科普的醫務工作者及科研人員給予適當的經濟報酬及職稱評定考核指標等鼓勵政策。鼓勵醫學院校教師和臨床醫生製作慕課,在社區和學校宣傳醫學科普知識,根據在線點擊量適當給予科普宣傳者經濟報酬。

5.建議廣電總局、市場監管局參考部分發達國家的辦法,從源頭上嚴格限定醫療醫藥等涉及醫學的文字內容,成立相關專業專家委員會,加大對醫療醫藥廣告、醫學科普產品、新媒體宣傳產品的審查力度。隻有從源頭上嚴格規範和限製,才能有效規範管理涉及醫學方麵的廣告、書籍報刊出版物等,且能實現長時間的有效管理。

6.建立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署、市場監管局成立聯動機製,嚴格執法。加大對虛假醫療醫藥廣告、違禁出版物等的查處力度,是規範醫學科普教育活動的重要手段。嚴格按照《廣告法》《反不當競爭法》《醫療廣告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對虛假醫療醫藥廣告、違禁出版物等進行法律約束,加大處罰力度;同時針對當今社會眾多新媒體的出現,要成立專門的監控部門,出台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到一方麵嚴格管理,一方麵積極引導。

7.政府及各級主管部門聯手嚴厲打擊,依法整治虛假醫療醫藥廣告、違禁出版物、新媒體失真宣傳等問題,對查處的眾多“偽”醫學科普事件公開報道和處理,送給老百姓一雙慧眼,讓他們學會識別真假,以防上當受騙。

關鍵字:葛均波,兩會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