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對老年人的長期研究的數據分析結果表明,白天非常困倦的人相比白天精神狀態好的人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的風險高出三倍,而這種蛋白質是多年後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的主要原因。
這項發現於9月5日發表在《SLEEP》雜誌上,該研表明睡眠質量差可能會促使阿爾茲海默症的發展,而獲得充足的夜間睡眠可能是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一種方法。
“飲食,運動和認知活動等因素已被廣泛認為是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潛在目標,但睡眠的影響並沒有的得到相當的重視,” 該研究的作者,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心理健康係副教授Adam P. Spira博士說。
“如果睡眠不安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病,”他補充說,“我們可能能夠通過治療患有睡眠問題的患者,以避免這些負麵結果。”
該研究使用了巴爾的摩老年人縱向研究(BLSA)的數據。作為研究的一部分,誌願者在1991年至2000年期間填寫調查問卷,主要關於一個簡單的是/否問題:“你是否經常在白天想睡覺時昏昏欲睡或入睡?”他們還被問到:“是否會白天小睡一下?”相應選項為“每日”,“1-2次/周”,“3-5次/周”和“很少或從不”。
誌願者於1994年開始同時接受神經影像學評估。從2005年開始,其中一些參與者使用(PET)掃描,幫助識別神經元中的β-澱粉樣蛋白斑塊。
研究結果表明,那些報告白天嗜睡的人β-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可能性大約是那些精神狀態好的人的三倍。
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白天嗜睡會與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相關,Spira說。一種可能性是白天嗜睡本身可能以某種方式導致這種蛋白質在大腦中形成。根據之前的研究,更可能的解釋是睡眠不安(例如由於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或由於其他因素導致睡眠不足,導致β-澱粉樣斑塊通過某種未知的機製形成。
“目前還沒有治愈阿爾茨海默病的方法,因此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睡眠幹預可能是幫助預防或可能減緩這種狀況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