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收割季”煩惱

作者:張曙霞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日期:18-05-31

        醫療的特質,決定了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將是一個“文火慢燉”的過程。

        沉寂了兩年的互聯網醫療行業再次火熱起來。

        先是政策的大開閘。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支持“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給行業吃了定心丸。

        一周後,平安好醫生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打響互聯網醫療上市第一槍。緊接著,微醫集團宣布完成5億美元的Pre-IPO輪融資,估值高達55億美元,並宣稱旗下較成熟的“微醫療”板塊最快今年年底在香港上市。

        “隨著新政策的逐步落地,互聯網醫療行業將從百舸爭流走向更加清晰有序的局麵。”心醫國際CEO邰從越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互聯網將成為提升醫療服務效率的工具,不論是“互聯網+醫療”還是“醫療+互聯網”,最終的方向都是線上線下相互融合。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服務指數研究所所長曹健則認為,監管政策已經相對明晰,互聯網醫療行業與醫療機構合作做大增量市場,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從而產生規模化收入和可持續盈利模式,是當務之急。

        二次爆發

        作為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頂層設計,《意見》對健全“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係、支撐體係,加強行業監管和安全保障等進行了全方位明確,在放開在線診療、醫保報銷、處方外流及藥品配送等多方麵的政策力度更是超出市場預期。

        例如,在線上診療方麵,《意見》放開了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在線複診業務,並允許醫生在線為複診患者開具處方。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下一步還將出台相關的政策和製度,包括規範互聯網診療行為的管理辦法,適應“互聯網+醫療健康”支付製度以及醫療服務、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信息共享等基礎標準,來規範互聯網診療行為。

        “新政策強調結合實體,既允許第三方互聯網平台依托實體做互聯網醫院,也鼓勵傳統醫療機構利用互聯網手段,提升服務能力、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邰從越說,互聯網醫療企業,接下來有兩條路徑可選:一是主攻線上業務,通過成熟的產品、技術、服務和運營,做好用戶服務,將體驗做到極致;二是幫助實體醫院做好互聯網醫院的服務和運營。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新政策的主要目的還是倒逼傳統醫療行業通過互聯網工具提升效率和能力,讓有限的醫療資源在不同醫院、地區間更加合理地配置,“主體是傳統醫療機構,第三方互聯網平台相當於陪練、工具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線上首診並未放開。此前,已有皮膚寶等平台嚐試皮膚病的線上首診功能。這些板塊可能將麵臨整頓。

        《意見》發布不久,平安好醫生和微醫集團就先後發布掛牌上市、Pre-IPO輪融資的消息。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以平安好醫生、微醫為代表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通過持續的市場投入,將用戶量做到了平台級規模,下一步的挑戰也顯而易見,就是如何將業務更多滲透到診療過程中,從而提升單客產出,從虧損走向盈利。

        在平安好醫生上市和微醫Pre-IPO帶動下,業內不乏“互聯網醫療迎來上市潮、收割季”的說法。據了解,好大夫在線、丁香園和春雨醫生等都已完成D輪融資,估值均超過10億美元。

        “從營收增長來看,互聯網醫療企業的處境肯定在變好。但談IPO為時尚早。”健康160創始人兼CEO羅寧政認為,當前並不是互聯網醫療企業上市的好時機,畢竟盈利能力和利潤增長還沒到成熟階段。

        老問題待解

        初期以用戶數和流量為目標的互聯網醫療行業,盈利模式至今仍不夠清晰。

        即使是上市的平安好醫生,2015-2017年累計虧損超20億元,招股書中還提出,預計2018年將繼續產生“大額虧損淨額”。上市次日就跌破發行價,也傳遞出市場對其前景信心脆弱。

        目前,隻有微醫宣布已於2016年實現全麵盈利。《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問及2017年營收數據,其媒體負責人張貴民回複:“目前還在重組,不方便透露。”

        曹健認為,不少互聯網醫療平台目前還是主要靠營銷、推廣獲取客戶,缺乏實實在在能解決看病就醫痛點的優質服務和產品,已麵世的各類健康管理產品則以炒概念居多。

        “部分互聯網醫療平台已找到一定的盈利模式,但不足以支撐大範圍的成本投入和戰略布局,而且平台價值如何變現也還在探索中。”約印醫療基金CEO鄭玉芬說,這既與醫療行為的低頻特征有關,也與當下醫療服務主要消費群體年齡較高、習慣線下問診有關。

        大多數平台從險、醫、藥三個領域尋求盈利。其中,保險被視為重要盈利來源。早在2016年,互聯網醫療企業就紛紛嚐試以商保作為支付方嫁接醫院、診所和藥店。

        作為將商業險引入互聯網醫療領域的代表,平安好醫生背靠平安集團這棵大樹,在醫險結合模式上具有天然優勢。平安集團的部分保險,都附加了在線谘詢醫療服務,平安好醫生則從中收取服務費。

        而微醫董事長廖傑遠2016年就提出“流量來自於線上,流水來自於線下,利潤來自於保險”的思路。此次Pre-IPO輪融資,微醫集團引入友邦保險作為領投方,並與其達成長期戰略合作。

        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醫療和保險結合的邏輯沒有問題,但目前處於相對初期的探索階段。由於互聯網醫療平台自身從線上走向線下的路徑還在摸索中,尚未觸及醫療核心服務,穩定數據源和完整風控流程目前無從談起。

        而互聯網醫療平台想從線下為主的醫療市場分一杯羹,也並不容易。

        基於純互聯網的C端服務,用戶量雖大,但主要是谘詢、問診、掛號等輕量化業務,而醫療服務的大量支出是在醫院場景發生,包括檢驗、治療、用藥、手術、住院等。

        並且,低頻、淺層次的線上問診需求,不足以支撐起用戶的付費意願。以平安好醫生為例,過去3年,其用戶數從3030萬漲到了1.93億,但客戶付費轉化率僅從0.9%提高到2.7%;在線醫生服務板塊的營收占比也連年下滑,從2015年的42.6%降到2017年前9個月的16.2%。

        因此,各大互聯網醫療平台或自建診所、或試水體檢中心、或賦能醫院,試圖用實體場景去承接C端流量的變現。

        對於互聯網醫藥而言,醫保無法覆蓋依然是限製因素,而且占整個藥品市場超過85%份額的處方藥禁止在網上銷售。目前大多數互聯網醫療平台以售賣保健品、醫療器械等為主。

        盡管《意見》提出,允許在線開具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處方,完善“互聯網+”藥品供應保障服務,推進“互聯網+”醫療保障結算服務等,但其具體措施的落地時間尚未確定。

        “醫療的特質,決定了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將是一個‘文火慢燉’的過程。”邰從越說。

關鍵字:互聯網,醫療,收割,,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