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醫療體製與中國有所不同。表現特征為:患者分流就醫;公立醫院經營“慘淡”,私立醫院生意“紅火”;私人診所唱主角。
一般的病大多去附近的診所。東京的一些商務辦公大樓、五星級酒店、居民住宅區、交通便捷的地鐵與輕軌車站附近,都有各種各樣的民營診所和小醫院,如同24h便利店,多且便捷。專科疾病一般會去就近的專科醫院,譬如有的診所專門是看皮膚科,有的是婦科,有的是牙科,有的是專業的痔瘡診所。去綜合性大醫院看病的一般是要動刀動槍的大病。診所或專科醫院會給病人聯係好大醫院和醫生,並開具醫生介紹信,讓患者去大醫院作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日本也曾出現過像中國現在的處境即患者全部集中到大型公立醫院的“看病難”現象,而現在,“有病先去診所”已經成了大多數日本人的常識。1994年的《醫療法》修訂版推出一項旨在將患者從大型醫院向小型診所分流的製度,規定原則上若患者沒有診所醫生出具的介紹信直接到大型醫院就診,要繳納一定的費用,否則將被院方拒絕。該製度的推出徹底改變了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現象。
正因為日本社會有如此龐大的一個立體的,左右縱橫的醫療網絡體係,使得患者得以及時分流和就醫,大醫院不會成為“農貿市場”,醫生也有時間有耐心跟每一位病人進行周全的交流與治療,讓醫患關係變成醫友關係。
另外,日本實行醫、藥分離體製,因此,醫院不會也沒有機會通過亂配藥和多配藥來獲取利益。而院外藥局的藥是全國統一價格,病人帶著醫生處方可去全國任何地方的任何一家藥局配藥,這就使得各個藥局為了吸引病人前來配藥,對病人如同親友,配完藥時一定會對病人說一句話:“請您多保重,早一點康複。”讓病人在離開藥局時,內心還帶著一份安慰,下次再來。
公立醫院經營“慘淡”,私立醫院生意“紅火”
日本公立醫院醫護人員拿國家額定的薪水,醫生一天看多少病人、開多少藥,不影響其工資待遇,因此全國80%的公立醫院都處於虧損狀態,要靠稅收來填補赤字。而私立醫院的住院條件和服務質量、水平普遍較好,能為患者提供優質個性化服務,大受患者歡迎。尤其是高端患者,20%以上會選擇私立醫院。此外日本所有醫院的藥品、醫療器械、檢查費用、手術費等均為全國統一,私立醫院要盈利,降低成本,減少醫療費用是最主要的手段。
一、實行集團化。近年來,許多私立醫院組成集團,比如板橋綜合病院由43家分院組成,共有1萬多張床位。集團實行統一采購藥品、器械,成立統一人事管理中心、檢查中心等,各分院信息共享,減少了成本。
二、盡量減少病人住院天數。過去做心髒手術,病人平均住院25天,而現在隻要12天左右。這樣既減少了病人花費,又提高了床位使用率,可以收更多的病人。
三、減少檢查和用藥。如對手術室進行嚴格消毒,患者做完手術後甚至不用藥可直接回家。
四、聘請高水平醫生。爭取一次把手術做成功,減少並發症。
五、建立遠程專家會診中心。所有分醫院的疑難雜症都通過網絡傳到專家中心,由專家統一答複,大大減少了費用支出。
私人診所唱主角
在日本住宅區的街道,開有各種專科的私人診所,如眼科、骨科、皮膚科、腸胃科,它們通常規模很小,有的隻有一名醫生和兩名護士組成,醫生負責看病,護士負責掛號、發藥、打針、打掃衛生。在日本大的公、私立醫院是沒有藥房的,所以病人隻能拿著醫生的方子去醫院旁邊的藥房買。但小診所因為是專科,反倒配有小藥房(專科常用藥)。
日本能自己開診所至少擁有醫學博士學位,日本的私立醫科大學的教授允許到非本校的附屬醫院坐診,私立醫院的醫生也可以到其他醫院上班。因此小醫院的醫生中,“牛醫”還不少,除了在診所看病外,一周有1~2天去大醫院上班,或去醫學院上課,而這時診所就關門休息,小診所一般工作日為一周4~5天。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引進西方醫學後就允許私人從醫,因此許多專業診所和小醫院,都有代代相傳的醫術,醫生也是醫科大學畢業以上的學曆,專業醫療水平與大醫院相比毫不孫色,甚至超過大醫院的醫生水平。在日本開辦診所很簡單,開設者先向有關部門谘詢,告知自己的計劃,就可獲得同意。
在診所開設後10天內,向診所所在地的保健所遞交診所開設報告,並提供開設者履曆表和執業資格證的複印件、診所建築用地周圍的示意圖、建築物平麵圖、飲用水水質檢測結果報告的複印件等10餘種材料。材料受理後,保健所職員就會上門審查,符合要求則當場開具許可證,不符合條件的則建議整改。整個申請、審查過程不需要交任何費用。若開設有病床的診所,還要另外提交《構造設備使用許可申請書》,並交2.2萬日元手續費,以通過建築基準和消防相關部門審查,因此日本任何符合條件的醫生履行法定手續後都能執業行醫,私營醫院、診所競爭相當激烈。
日本的這些做法,值得中國醫藥體製改革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