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是全球每年致死人數最多的傳染病。魯迅、契訶夫、肖邦、卡夫卡、雪萊……這些才華橫溢的作家和藝術家,均因結核病而英年早逝。世界衛生組織10月30日發布《2017年全球結核病報告》稱,結核病仍是全球頭號傳染病。雖然近年來全球對抗結核病進展顯著,但形勢依然嚴峻。
終結有差距
報告指出,2000年至今,全球因防治結核病挽救了約5300萬人的生命,結核病死亡率下降37%。不過世衛組織認為,“盡管有進展,但最新形勢依然嚴峻”。
2016年全球新報告結核病630萬例,但由於漏報漏診問題普遍,據估算,去年全球新發結核病病例實際可達1040萬例,總計致死170萬人。
半個多世紀來鮮有抗結核病新藥問世,且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對多種藥物產生耐藥性的耐多藥結核病病例持續增多。
按照世衛組織相關戰略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到2030年,結核病死亡病例和新發病例數應在2015年基礎上分別下降90%和80%。
不過現階段,全球投入到艾滋病的研發資金約是投入到結核病的10倍,跨國藥企研發治療結核新藥的意願較弱。就目前防控形勢看,2030年的目標恐難實現。
英國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助理教授米沙勒·汗指出,如不加速防控結核病,全球若想實現消除結核病可能還需120年。
為更好防控結核病,世衛組織結核病問題全球部長級會議將於11月16日至17日在俄羅斯莫斯科召開,2018年聯合國大會還將首次就結核病問題舉辦高級別會議,從政治層麵號召多部門參與推動終結結核病。
防控新路徑
本月上旬,由國際防癆與肺部疾病聯合會主辦、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舉行的第48屆肺部健康大會上,如何通過新檢測工具、藥物以及治療方案加速消滅結核病,已成為國際各方關注焦點。
結核病檢測並不容易,傳統依靠顯微鏡觀察病菌的痰塗片檢查僅能發現約半數結核病例,且不能發現其是否耐藥。世衛組織推薦的GeneXpert檢測係統可實現2小時快速檢測結核杆菌,同時能對細菌耐藥性做出判斷。
治療耐多藥結核病的周期通常為20至24個月,其嚴重副作用、漫長昂貴的治療令患者和衛生係統難以負擔。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針對耐多藥結核病短程治療方案的初步臨床試驗顯示,78.1%的患者在接受為期9個月的治療方案後獲得了有效治療,接受20至24個月治療方案的患者中,80.6%的人獲得有效治療。這意味著,短程治療方案與20個月方案有效性已十分接近。試驗發現,在埃塞俄比亞和南非采取9個月的治療方案可將當地衛生係統對結核病人的支出減少三分之一以上。
此外,普通結核病患者每天服用大量藥物,可能產生耳聾、惡心、肝功能損害等嚴重副作用,而如果患者難以堅持服藥,細菌出現耐藥性的幾率則會加大。因此,世衛組織推薦由醫護或社區人員采取麵對麵的直接督導法,敦促患者定時定量服藥。也可以采用視頻督導治療(VOT)和無線督導治療(WOT)等最新方法監督患者,減少資源投入。
中國向前進
按照世衛組織估算,2016年中國新發結核病89.5萬例,報告病例78.3萬例,這意味中國結核病的健康覆蓋和社會保護比例達到了87%。
2016年,中國結核病發病率為十萬分之六十四,較2015年有所下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三五”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提出,到2020年,肺結核發病和死亡人數進一步減少,全國肺結核發病率下降到十萬分之五十八以下。
中國知名結核病控製專家王擷秀告訴新華社記者,結核病要靠盡早發現與治療來預防,耐多藥結核病發現率低、病原學確診率低、篩查率低是目前中國結核病防治的重要挑戰。對此,中國醫衛係統應積極采用新診斷工具,提高病原學確診率,采取合理方案及時治療;全體接診醫務人員也應提高警覺,做好高危人群篩查;此外,醫院、社區、政府應以病人為中心,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國際專家指出,中國在抗結核病新藥以及新診斷工具的批準與研發方麵的成果值得肯定。2016年,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了國外抗結核病新藥富馬酸貝達喹啉片;同年,食藥監總局批準的3種國產抗結核病新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一些中國企業也紛紛推出相關產品與技術,助力結核病的快速檢測與篩查。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卡蘿爾·漢密爾頓表示,中國致力於加強結核病研究能力,科研團隊十分注重創新,希望中國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的結核病防治工作,及時發現漏診病例,確保患者獲得有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