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之父”去世,他曾說用SCI評估科研不合理

作者:佚名 來源:澎湃新聞 日期:17-03-01

        據《科學家》雜誌(The SCIentist)2月27日報道,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創始人、“SCI之父”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於26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去世,享年91歲。

        加菲爾德是美國著名的情報學家和科學計量學家。他於1925年出生於紐約,於1955年創建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於1961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結構語言學的博士學位。

        1955年,他第一次在《科學》雜誌提出“引文索引”設想,即提供一種文獻計量學的工具來幫助科學家識別感興趣的文獻,開創了從引文角度來研究文獻及科學發展動態的新領域。而現在人們所說的影響因子一般是指從1975年開始,“期刊引證”報告(JCR報告)提供的世界範圍期刊的引用數據及運算結果。

        “在信息科學領域,他是個舉足輕重、不容忽視的人物。”賓夕法尼亞大學圖書館主任H. Carton Rogers III在一份聲明中稱,“我們會深深懷念他。”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和科學網的報道,2009年加菲爾德首次在中國公眾麵前亮相,與數百名中國科教界專家、文獻計量學專家和年輕學子展開對話。

        “我發現,現在中國把最好的文章都發表在國外的期刊上,這個是沒有辦法控製的。”當時加菲爾德直言,“但是中國科研工作者本身並不缺乏創新型的思想,隻是把這些研究成果發表在其他一些期刊上,所以區域性的期刊包括本土性的期刊影響力就不像國際期刊影響力那麼高。”

        就在一個月前,中國學界曾就“影響因子”“量化評估”等問題展開又一輪爭議。據2009年的活動現場記錄,其實當時加菲爾德就在中國親自對“利用SCI論文數量、期刊影響因子來評估科研”等問題作出回應:“首先大家要意識到一點,盡管這篇文章發表在很好的期刊上,比如《自然》《科學》,但它可能永遠沒被人引用過,而這些期刊上很多一般的文章也隻被引用過幾次,而隻有少數文章引用是特別多的。所以用期刊影響因子來評估每個人的科研表現和科研能力,包括他個人的評估,獎金也好,讚助也好,都是不合理的。”

        他還提及,這個問題早在40多年前就開始了,連美國大學的校長在評估大學老師能不能得到終身教職時也躲不開這個問題,“評估一個人能不能拿到終身職位的時候,他們也會利用SCI數據庫來作為評估的標準,但是嚴格來說這個標準不能評估個人的研究。”他反複強調SCI數據庫隻是一種評估工具。

        “但問題是,現在很多科研管理者很懶惰,就希望一個數字能解決所有的評價問題——單獨給我們一個數字,快但不合理。比如在美國,評估學者是不是能成為終身教授的時候,理想的情況是,已經成為終身教授的這些人坐在一起,把這位老師的論文拿來一篇一篇讀,他到底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是要經過同行來評議的。”加菲爾德說,“現在中國評估的標準非常像35年前意大利的情況。當時意大利政府說把SCI拿來,因為它是一個國際標準數據庫,用它來評估我們科研人員。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是這樣做。但是它並不合理。”

關鍵字:SCI,,科研評估,,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