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抗感染治療:空前的挑戰

作者: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陳旭岩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8-01-24

  在2007年10月召開的歐洲重症醫學學會ESICM)第20屆年會上,關於感染抗感染治療的內容依然較多,涉及臨床感染診斷、感染嚴重度評價指標、病原學診斷,抗感染治療的選擇、策略、療程、療效評價,以及抗菌藥物的藥效/藥動學和近期相關指南的解讀等。但令人憂慮的是,在一派繁華的表象之下,值得期待的新內容非常有限。不僅在策略方麵沒有重要進展,更嚴峻的是新抗菌藥的研發明顯延遲,與突出的細菌耐藥現狀形成強烈反差。

  “抗生素蒸發”、“無抗生素使用”等名詞充斥ESICM年會會場,但冷靜麵對和應對挑戰是必須的。

  在抗感染治療的方方麵麵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包括早期使用適當藥物、合適的劑量、避免用藥時間過長等。

  應製定地區化指南,加強繼續教育力度,提高醫師對危重患者的抗感染治療水平。

  細菌耐藥形勢嚴峻與抗生素枯竭

  本次會議反複提及全球嚴重的微生物耐藥現狀,包括ICU中多重耐藥(MDR)或泛耐藥(PDR)細菌的高發,尤其MDR非發酵菌如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杆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等帶來的困惑,以及耐碳氫酶烯類的腸杆菌科、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社區獲得性MRSA(CA-MRSA)、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和耐萬古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VRSA)的威脅等。新抗菌藥的研發投入大大減少,值得期待的有效新藥極少。

  重症患者感染的經驗性治療策略缺乏重大進展

  重症患者感染的經驗性治療策略沒有太多有依據的新建議。當前策略繼續強調降階梯理念、起始正確治療、及時的臨床和微生物學評價和可能情況下換用有針對性的窄譜抗生素。

  西班牙Montaro教授綜述了聯合用藥的策略。他指出,盡管多數喹諾酮類新藥具備抗菌譜廣、作用強和組織分布濃度高等特點,但治療重症社區獲得性肺炎,須參照指南采用聯合方案,即β內酰胺類聯合阿奇黴素或氟喹諾酮,以降低社區獲得性肺炎病死率。

  對於重症醫院獲得性肺炎,已有若幹研究顯示聯合治療能改變臨床終點。例如,2004年Bush等研究顯示,抗菌藥物聯合治療顯著降低患者14天病死率。2007年發表在Critical Care雜誌的隨機開放研究提示,聯合治療能提高起始正確治療率,但患者28天病死率和住院時間、臨床和微生物反應、耐藥細菌的產生率相當。對於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杆菌和其他MDR革蘭陰性杆菌,聯合治療組與單藥治療組相比,起始正確治療率(82.4%對18.8%,P<0.001)和細菌清除率(64.1%對 29.4%,P=0.05)均顯著增高,但臨床終點無差別。

  整個專題的結論是,隻有早發呼吸機相關肺炎和無特別危險因素的呼吸機相關肺炎可使用單藥治療。對住院時間延長、由醫療機構轉入、近期接受抗生素治療和免疫缺陷的患者均應采取聯合用藥,力爭快速覆蓋,控製感染。起始根據所在ICU細菌和藥敏的特征性選擇對大多數革蘭陰性杆菌有效的抗菌藥物開始聯合治療,如果高度懷疑MRSA感染,亦應及時選用有效藥物覆蓋,一旦微生物種類被確定,就可換用單藥予以針對性治療。

  Blot教授探討了關於持續靜脈滴注抗生素的話題。他回顧了對於頭孢吡肟、美羅培南、萬古黴素等時間依賴性抗生素(殺菌劑)的研究。研究設計使T > MIC維持於90%~100%(即血藥濃度大於最低90%抑菌濃度時間維持於90%~100%),目的是提高有效性,減少耐藥產生。上述研究均得到支持性的藥效/藥動學(PK/PD)數據,但缺乏高質量的臨床結果數據。

  針對鮑曼不動杆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的多黏菌素霧化治療(aerosolized colistin)研究廣受關注。這種非常規給藥途徑可能引起氣道痙攣,尤其囊性纖維化和哮喘患者更易出現。該治療僅用於患者拒絕全身用藥或可能產生嚴重毒性反應的情況。

  很多講者重申認識抗菌藥物本身參數如PK/PD的重要性。有專家提到改善24 h藥物濃度時間曲線下麵積/最小抑菌濃度(AUIC)。大劑量/高AUIC氟喹諾酮殺菌和達到臨床成功更快,而小劑量/低AUIC氟喹諾酮導致細菌耐藥。

真菌感染的預防和先發治療

  在治療真菌感染方麵,爭議的焦點是預防治療和先發治療。對於ICU患者的真菌感染,目前被普遍認同的觀念是,廣譜抗菌藥物治療是真菌感染的前奏,危險因素和定植指數可部分預測念珠菌感染。

  有學者針對氟康唑預防念珠菌感染、尤其對腹部大手術後患者的預防作用作了綜述。結果顯示氟康唑可降低真菌定植和感染率,長時間中心(ICU或病房)預防沒有增加念珠菌耐藥和種屬偏移。但這一措施增加了氟康唑的使用及相關花費,且沒有研究顯示其降低患者病死率。

  關於大家關注的先發治療,仍然強調危險因素的存在和定植評價。2個或2個以上危險因素(抗生素暴露延長、全胃腸外營養、腹部手術、中心靜脈導管置入、腎髒替代療法)且預計ICU留治時間≥3天,監測定植≥2個部位陽性或真菌的定植指數>0.5/校正定植指數>0.4,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考慮先發或早期經驗治療。

  但對於真菌感染的預防或先發治療,所有講者均持十分慎重的態度。他們指出,先發治療的益處目前並不明確,對大部分ICU患者不應考慮(即使有明確定植證據)。即使對於高危患者,也應提倡限製經驗性的抗真菌治療。

  控製細菌耐藥―― 一場特殊戰役

  感染控製作為一項重要策略和一場特別戰役被渲染。要減緩細菌耐藥,必須進行感染控製。控製耐藥是各醫療機構的首要問題之一。ICU醫師是控製耐藥的前線戰士。醫院負責人和政府也必須參與這場戰役。

  中國疾病預防與控製中心在阻止微生物耐藥方麵的三個步驟為:① 治療感染而不是定植;② 缺乏感染證據或感染已治愈時停止治療;③ 實踐抗微生物控製(限製使用抗生素)規範。

關鍵字:治療,感染,重症醫學學會,ICU,真菌,抗生素,細菌,ESICM,重症,杆菌,抗感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