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國內醫學重大新聞(事件)彙總

作者:cmt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口腔 日期:16-01-08

我國科學家證實世界首個戊肝疫苗長期有效性

3月5日,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對戊型肝炎疫苗遠期療效測評的結果,疫苗可為防疫戊肝提供至少4.5年的保護。此疫苗為世界上唯一的戊型肝炎疫苗,於2011年在我國被批準使用。

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補充葉酸治療降低高血壓患者卒中發生率

在3月14~16日召開的美國心髒病學會(ACC)年會上,霍勇教授報告了他牽頭的中國卒中一級預防試驗(CSPPT)研究,表明中國成人高血壓患者在降壓藥基礎上添加葉酸可顯著降低卒中發生率。論文同時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我國孕產婦死亡率提前1年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3月2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報告,據全國婦幼衛生監測顯示,2014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下降至21.7/10萬,較1990年的88.8/10萬下降了75.6%,提前1年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婦幼健康高績效國家。

中國自主研製的埃博拉疫苗Ⅰ期試驗結果公布

中國自主研製的以重組5型腺病毒為載體的新型埃博拉病毒疫苗的臨床試驗結果初步證實,疫苗安全性佳,免疫原性強,接種14天內可產生針對埃博拉病毒2014年流行株的糖蛋白特異性體液免疫及T細胞免疫。研究論文3月24日在線發表在《柳葉刀》(Lancet)雜誌。

國務院印發《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

5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針對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中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如公立醫院逐利機製有待破除,外部治理和內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符合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製度有待健全,結構布局有待優化,合理的就醫秩序還未形成,人民群眾就醫負擔依然較重等,提出了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

預防兒童感染幽門螺杆菌,口服疫苗給力

由江蘇省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朱風才、重慶第三軍醫大學鄒全明等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無幽門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兒童中,口服重組幽門螺杆菌疫苗安全、有效,並且具有免疫原性。研究論文7月1日在線發表於《柳葉刀》(Lancet)雜誌。

《中國器官捐獻指南》首次發布

8月22日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器官獲取組織聯盟大會暨國際器官捐獻論壇”上,首部《中國器官捐獻指南》正式發布。指南共分18個篇章,對中國器官捐獻相關原則和政策進行了闡述。旨在通過指南的傳播,消除公眾對器官捐獻的誤解與偏見,提高公眾對器官捐獻的關注和認可。

醫鬧入刑,最高判七年

8月2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上表決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九),將刑法第二百九十條第一款修改為: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醫療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對首要分子,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對其他積極參加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製或者剝奪政治權利。這意味著醫鬧入刑獲得正式通過。

加快推進分級診療製度建設

9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分級診療製度建設的指導意見》,部署加快推進分級診療製度建設,形成科學有序的就醫格局。以強基層為重點完善分級診療服務體係、建立健全分級診療保障機製兩項工作舉措,計劃於2017年逐步完善分級診療政策體係,於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分級診療製度。

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本次獎項的一半授予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教授,以表彰其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她也因此成為我國大陸本土科學家中斬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第一人。

9部肝病指南和共識“齊亮相”

10月24~26日召開的第17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暨2015年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年會、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年會上,發布了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防治指南》、《膽汁淤積性肝病診治共識》、《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BC)診治共識》、《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診治共識》、《自身免疫性肝炎診治共識》以及關於製定臨床實踐指南的規範。

中國卒中流行報告首發,每21秒即有1人死於卒中

中國卒中協會10月25日首次發布中國卒中流行報告,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死於腦血管病的患者約130萬,卒中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專家強調,即使在"黃金4.5小時"之內,也不可以隨意拖延時間,早一分鍾溶栓,就能減少200萬神經細胞的死亡,從而顯著降低終身殘疾的可能性。

互聯網+醫療成為熱點

今年借力互聯網+醫療的浪潮,在線問診導診、遠程醫療、醫藥電商、中國醫藥福利管理模式、智能可穿戴及慢病管理、精準醫療和醫療大數據應用等形式不斷湧現。

全國1~29歲人群乙肝血清流調結果發布

與前兩次調查(1992年、2006年)相比,7月4日公布的2014年最新調查顯示,我國1~29歲人群乙肝表麵抗原攜帶率持續、顯著地降低。這是繼我國由乙肝“高流行地區”降低到“中流行地區”水平之後,在乙肝防治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顯著成果。

二胎政策全麵放開

10月26~29日召開的第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麵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中國各省期望壽命及疾病負擔差異大

10月26日,《柳葉刀》(Lancet)在線發表的中國33個省全因死亡率、死亡原因和壽命損失年(YLL)的研究結果顯示,與1990年相比,2013年中國各省出生預期壽命均有顯著提高,其中西藏自治區提高最多,達14.2歲,河北省提高最少,為4歲;另外,各省出生預期壽命、各年齡段死亡概率、死因構成具有明顯異質性。這些結果提示,應製定因地製宜的衛生政策,以應對各地衛生係統所麵臨的不同挑戰。

我國急性腎損傷存在嚴重診斷和治療不足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楊莉教授等進行的一項全國性、橫斷麵調查發現,急性腎損傷(AKI)已成為我國巨大的醫療負擔,存在診斷和治療嚴重不足的問題,AKI未識別率達74.2%,住院死亡率為12.4%。論文發表在《柳葉刀》(Lancet.2015,386:1465)雜誌。

我國首例人子宮移植手術成功

因為先天性無子宮,22歲的女兒婚後無法生育。11月20日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婦產科等11個學科、38位專家協作,成功將43歲媽媽的子宮移入女兒體內。目前女兒恢複良好,新移植子宮已經成活。這也是國內首例人子宮移植手術的成功實施。

基層醫生職稱評審取消論文、外語“硬指標”

11月24日,人社部、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從健全評審體係、優化評審條件、完善評審標準和建立長效機製等方麵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聘工作,不再將論文、職稱外語等作為申報的“硬杠杠”。職稱外語成績可不作為申報條件,論文、科研不做硬性規定,可作為評審的參考條件,引導醫生回歸臨床。

中國論文屢遭撤稿,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印發《論文發表“五不準”》

3月27日《華盛頓郵報》報道,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BMC)撤回了43篇文章,其中41篇來自中國作者。8月18日,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撤回其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10月14日,有媒體報道愛思唯爾(Elsevier)撤回其旗下5本雜誌的9篇論文,全部為中國作者。以上撤稿事件的原因幾乎均為同行評審程序造假。針對上述事件,12月1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網站發布了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衛生計生委、中科院等七部門聯合研究製定了《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五不準”的具體內容是:①不準由“第三方”代寫論文。②不準由“第三方”代投論文。③不準由“第三方”對論文內容進行修改。④不準提供虛假同行評審人信息。⑤不準違反論文署名規範。

關鍵字:2015,國內,醫學,新聞,事件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