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DNA水平是影響HBV母嬰傳播的最關鍵因素。HBVDNA水平較高(>106IU/ml)母親的新生兒更易發生母嬰傳播。1990年唐時幸教授發表在《柳葉刀》(Lancet)的一項研究顯示,乙肝病毒宮內感染在19%~44%。據目前南方醫院母嬰傳播研究數據,母嬰傳播率為7.4%。
WHO目標世界衛生組織(WHO)製定目標是:①2030年新發HBV感染較2010年減少90%;②2030年乙肝母嬰傳播較2010年減少90%,2050年實現乙肝母嬰零傳播。
研究進展近年研究顯示,對HBVDNA水平較高母親在妊娠中後期應用抗病毒藥物,可使孕婦產前血清中HBVDNA水平降低,提高新生兒的母嬰阻斷成功率。例如,韓(Han)等的一項研究顯示,對於乙肝e抗原(HBeAg)陽性、HBVDNA>107copies/ml孕婦,妊娠20~32周服用替比夫定(600mg/d)較對照組(未接受抗病毒治療)顯著提高乙肝病毒轉陰率、降低嬰兒感染率。陳(Chen)等的一項研究發現,對於HBeAg陽性、HBVDNA>7.5lgIU/ml的孕婦,妊娠30~32周至產後1個月服用替諾福韋酯較對照組(未治療者)顯著降低分娩時孕婦、嬰兒出生時外周血HBVDNA水平。
新指南推薦意見基於現有循證醫學證據,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對此的推薦意見為:為進一步減少HBV母嬰傳播,免疫耐受期妊娠中後期HBVDNA>2×106IU/ml,在充分溝通知情同意基礎上,可於妊娠第24~28周開始給予替諾福韋酯(TDF)、替比夫定(LdT)或拉米夫定(LAM),建議於產後停藥,停藥後可以母乳喂養(B1)。
目前,我國已經啟動“小貝殼母嬰乙肝零傳播工程”,以期進一步明確妊娠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臨床特點、抗病毒藥物安全性以及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流行現狀等問題。
如何提高乙肝患者HBsAg血清學轉換率?
馬塞林(Marcellin)等的研究顯示,TDF治療慢性乙肝患者長達8年期間安全、有效且無耐藥證據;但HBsAg消失率低。其另一項研究顯示,慢性乙肝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幹擾素(PEG-IFN)聯合TDF治療48周可獲得比單藥治療更高的HBsAg消失率,但主要在基因A型患者中觀察到獲益。
我國學者進行的NewSwitch研究顯示,對核苷酸類藥物(NUC)部分應答的HBeAg陽性慢乙肝(CHB)患者,更換為PEG-IFN治療有可能獲得更高的HBsAg清除率;但由於無對照組,故不清楚PEG-IFN對HBsAg消失的貢獻程度。
因此,對於PEG-IFN與NUC聯合或序貫治療的療效是否確實優於單藥治療,尚須進一步研究。
有關探索慢乙肝治愈方案的研究顯示,一線強效NUC和IFN治療的HBsAg轉陰率<10%,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抑製劑治療5~10年,HBsAg轉陰率從10%升至20%。免疫調節劑、HBV抗原抑製劑的療效也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