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項對國內7所血液淨化中心的調查表明,國內血液透析治療多以肝素作為抗凝劑,各中心在血液透析中的抗凝治療為經驗性用藥,缺乏必要的凝血指標監測,抗凝劑使用缺乏標準和規範。
該調查由解放軍總醫院腎病研究所孫雪峰等研究人員,在北京、沈陽、哈爾濱、大連4大城市三級甲等醫院的7所血液淨化中心進行。研究者對接受血液透析的808例患者的抗凝方法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包括藥物種類、劑量、給藥方式、凝血指標、原發疾病、出血傾向和發生血栓的情況等。結果發現,7所淨化中心有6所以普通肝素作為主要抗凝藥物,但應用肝素的比例各不相同,最高達93%,最低為45%,差異顯著。劑量和給藥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中心用生理鹽水預衝,有的不用,有的通過靜脈一次性給藥,有的首劑量後再追加。即便使用同一種肝素,用量也不相同。接受調查的7所中心雖然都在用抗凝劑,但沒有一所中心定期檢測患者的凝血指標,沒有規範化進行凝血狀態評估。接受透析的患者中,46%患慢性腎炎、15%患糖尿病腎病、9%患高血壓腎病。各類病種患者間抗凝劑用量卻沒有明顯差別。
研究人員指出,目前臨床上血液透析的抗凝尚處於經驗性階段,沒有進行個體化監測。比如,有高凝血傾向的糖尿病患者與其他患者的抗凝劑用量並沒有明顯差別,有血栓傾向的患者也沒有增加肝素劑量。抗凝劑的選擇、使用劑量和使用方式都缺乏標準。對此,研究者呼籲,血液透析應根據不同病種,個體化選擇抗凝劑,並對凝血指標進行檢測和評估。
(張靜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