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種慢性免疫介導的肝髒疾病,其特征是膽道上皮細胞(BEC中)損傷和肝內小膽管破壞,從而導致漸進性淤積,膽道纖維化和最終肝硬化。
PBC在歐洲的發病率高達35/10萬,可出現肝硬化以及隨之而來的並發症和死亡風險,典型症狀包括皮膚瘙癢和疲勞,可對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直到近5年左右之前,PBC被認為是50歲以上患者的一種典型良性疾病,可經單一的廉價的和安全許可的療法----熊去氧膽酸(UDCA)而有效治療。然而,全國和國際患者群的出現對上述觀點提出了挑戰,確定存在大量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特別是對UDCA(占30%的患者,40歲以下的患者可達 50%以上)生化反應不佳的患者,生化反應不佳對預後有很大的影響,可明顯增加死亡風險或進行肝移植的需求。
此外,UDCA治療對PBC的特征性症狀如瘙癢和疲勞影響不大。對未滿足的需求的了解引發了二線治療PBC的興趣。本綜述提供了目前有關治療PBC新療法的展望,並強調了在評估和實施這些方法所麵臨的挑戰。
大型患者群的出現,對於PBC是一種經熊去氧膽酸(UDCA)可有效治療的良性疾病的觀點提出了挑戰。UDCA無效或療效較差對預後有重大影響,可顯著增加肝移植或患者死於該疾病的可能性。高風險,治療無應答或症狀明顯的患者中,很明確需要新的治療方法。疾病機製認識的進展正在迅速導致針對疾病關鍵部分的新型和重新意治療藥物的問世。以“上遊”免疫反應,“中遊”膽管損傷和”下遊“纖維化為靶向,帶來了較大的機會。但可能需要以幾種途徑為靶向或研發針對該疾病多個環節的新型藥物的聯合治療。最後,PBC治療需要進行分層以在實踐中被采用。本綜述提供了目前有關PBC治療方法的展望,並強調了在評估和實施這些方法所麵臨的挑戰。
綜述關鍵點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可導致漸進性淤積,膽道纖維化和肝硬化,並具有對生活質量產生顯著影響的特征性症狀
■熊去氧膽酸(UDCA)無效或療效不佳對預後影響較大,可顯著增加肝移植或死亡的可能性
■高風險,治療無效或高症狀性疾病患者需要新的治療方法;迄今為止,還沒有可改善全身症狀的疾病修飾類藥物
■免疫應答,膽管損傷和纖維化靶向治療帶來了優異的治療機會
■有可能需要以病理進程為靶向的特異性治療或具有多種作用的單藥分層聯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