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19日,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藥品評價與研究中心(CDER)主辦的第十五屆DILI專題研討會在美國華盛頓馬裏蘭大學召開。會議得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藥物性肝損傷研究網(DILIN)、美國肝病學會(AASLD)專家支持。
筆者攜中華醫學會肝病學會DILI學組茅益民教授等十餘位我國DILI領域資深肝病專家受邀參會。會議主題是如何分析和評價DILI信息,作出正確診斷。主要內容有:①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堿性磷酸酶(ALP)和總膽紅素(TB)在DILI診斷中的意義;②美國胃腸病學會(ACG)指南介紹;③藥物引起的嚴重肝髒毒性評估(eDISH)程序的發展和推廣;④DILI嚴重程度判斷;⑤因果關係評價量表(RUCAM表)修正;⑥自身免疫性肝炎與DILI;⑦藥物相關免疫器官損傷;⑧新生物學標誌物。
此外,本次會議討論了成立“藥物肝髒安全性研究聯盟”事宜,特邀請中國學者參加。
目前,我國熱心於DILI研究的專家已連續參加了四屆會議,將會議好的思維和方法用以推動我國藥物性肝損傷研究。2012年10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會DILI學組與美國DILIN簽訂合作協議,事後在茅益民教授領銜的“十二五”重大專項課題組織下,經過兩年努力建立Hepatox網站,這是繼美國Livertox網站建立後國際上第二個DILI網站,這將大大推動我國醫學界和民眾對DILI的認知度,推動我國DILI研究。課題組在今年啟動DILI流調研究,並依托DILI學組正在撰寫中國DILI研究指南,指南將於年內問世。在這些工作的推動下,各省市肝病學會DILI學組正如火如荼地建立起來。相信在國外先進理念和方法的帶動下,結合我國國情,我國DILI大數據和與之匹配的分析研究方法一定能建立起來,我國DILI研究趕上國際水平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