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複發型肝性腦病1例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消化科 李光明 範建高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9-18

慢性複發型肝性腦病1例

慢性複發型肝性腦病1例

  病曆報告

  主訴 60歲男性,因“發熱伴神誌恍惚3天”入我院。

  病史 患者有乙肝肝硬化失代償和肝性腦病史,無飲酒史。自2004年以來,患者先後多次因肝性腦病在我科住院治療。

  本次發病前,患者出現咳嗽、咳痰;3天前發熱伴神誌恍惚,體溫最高達38.6℃;無腹痛、腹瀉;大便每日1次,尿量減少。

  體檢 血壓為125/75 mmHg,神誌恍惚,應答遲鈍但準確。麵色晦暗,皮膚、鞏膜輕度黃染,頸部及前胸可見蜘蛛痔,撲翼樣震顫陽性。左下肺呼吸音粗,右側呼吸音弱。心率80次/分,律齊,各瓣膜聽診區無雜音。腹部膨隆,無壓痛及反跳痛,肝髒肋下未觸及,移動性濁音陽性,腸鳴音正常,雙下肢輕度水腫。

  實驗室檢查 乙肝5項:乙肝表麵抗原陽性、乙肝e抗體陽性、乙肝核心抗體陽性、乙肝表麵抗體陰性、乙肝e抗原陰性;乙肝病毒(HBV)DNA陰性,丙肝病毒RNA陰性。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及血清銅藍蛋白正常。抗平滑肌抗體陰性。尿常規及糞便常規檢查正常,大便隱血陰性。

  其他結果見表1。

  輔助檢查 心電圖正常。胸部正位片示左下肺紋理增多、模糊,右側胸腔積液。腹部B超示肝硬化、脾大、腹水,右側胸腔積液,胰腺、膽囊、雙腎未見異常,門靜脈主幹、矢狀部、右支及肝靜脈未見明顯異常。

  胃鏡示食管靜脈中度曲張,糜爛性胃炎。

  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 該患者有如下特點:① 有乙肝肝硬化失代償、食管靜脈中度曲張及肝性腦病病史;② 出現神誌恍惚等神經、精神症狀;③ 有感染、發熱等肝性腦病誘因;④ 血清生化檢查顯示白蛋白水平降低、白/球比例倒置、凝血酶原時間(PT)顯著延長、血氨升高,提示有顯著的肝功能損害;⑤ 有典型慢性肝病麵容、蜘蛛痔及撲翼樣震顫等特征性表現。據此考慮診斷為肝性腦病(慢性複發型或門體分流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償(Child-Pugh C級)、肺部感染、右側胸腔積液、電解質紊亂。

  鑒別診斷 對於老年患者,肝性腦病還需要與引起神誌改變的其他疾病鑒別,如肺性腦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滲性昏迷、低血糖、尿毒症、腦血管意外、腦部感染和鎮靜藥使用過量等。詳細詢問病史以及全麵、細致的檢查(肝腎功能、血糖、血氣分析、血氨及腦電圖檢測等)將有助於鑒別診斷。

  治療方案

  給予吸氧、營養支持治療(輸注白蛋白、複方氨基酸及口服複合維生素),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采用左氧氟沙星、還原型穀胱甘肽、門冬氨酸鳥氨酸、乳果糖、枯草杆菌等防治感染、保肝降氨、調節腸道微生態,施以間歇腹腔穿刺放液和利尿等治療。

  經上述治療後,患者體溫及神誌恢複正常,腹脹緩解,一般情況改善後出院。

  臨床討論

  肝性腦病分型

  按病因分型 根據病因,肝性腦病可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肝性腦病(門體分流型)。前者主要見於急性重症肝炎和暴發型肝衰竭,血氨水平通常並不升高,死亡率卻極高;後者主要見於肝硬化患者,一般指由手術引起或自然形成的分流,使各種毒性物質不經肝髒解毒,直接進入體循環,引發腦病,血氨水平常升高明顯。

  按進展分型 根據疾病進展情況,肝性腦病分為複發型肝性腦病和進展型肝性腦病。前者肝髒病變不進展或進展緩慢,由誘因促發,消除誘因後腦病可改善。後者肝髒病變進行性進展,對內、外源性物質解毒能力逐漸喪失,對毒素耐受力下降,表現為誘因逐漸變得模糊,病情逐漸加重。

  考慮診斷該患者為慢性複發型或門體分流型肝性腦病。

  治療策略

  改善肝細胞功能是治療基礎 應積極尋找並治療引起肝細胞功能損害的原發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藥肝等),並給予病因治療。病因分析顯示,該患者為HBV感染,但目前處於非活動期,且HBV DNA陰性,因此無須進行抗病毒治療。

  尋找並防治誘因是治療重點 肝性腦病的常見誘因包括感染、消化道出血、快速大量的排鉀利尿或放腹水、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紊亂、便秘,以及使用嗎啡、副醛、水合氯醛、呱替啶及巴比妥等鎮靜藥物。經分析,該患者發病的誘因為肺部感染。

  針對發病機製治療 有關肝性腦病的發病機製有多種學說,其中以氨中毒學說的研究最多。當前許多治療措施均基於降低血氨而發揮作用。降氨措施包括減少腸源性氨和其他毒性物質的生成和吸收,促進氨的代謝清除。拮抗假性神經遞質和改善氨基酸代謝失衡也是重要的治療措施(表2)。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細菌易位等腸道微生態失調在肝性腦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利福昔明聯合微生態製劑(枯草杆菌、乳果糖)可有效防治肝性腦病的複發。

  臨床討論

  治療策略

  加強營養支持、糾正負氮平衡 研究顯示,肝硬化患者的營養不良發生率高達65%~90%。

  終末期肝病患者營養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既包括飲食控製(如限鈉、限蛋白質)、味覺障礙(缺鋅、缺鎂)、食欲缺乏(惡心、腹脹)所致的攝食減少,也包括胃腸動力障礙、膽汁淤積、胃腸淤血或小腸絨毛損害所致的消化吸收減少;既有因肝細胞數量減少、肝內微環境異常、胰島素抵抗或睾酮等激素水平降低所致的合成功能下降,也包括因交感神經係統活性增加、高動力循環狀態或敗血症所致的分解代謝亢進。

  近期研究發現,營養不良的嚴重程度與肝病嚴重程度及嚴重並發症(如肝性腦病、腹水或肝腎綜合征)的發生顯著相關。終末期肝病患者的短期生存率下降也與營養不良相關。因此,肝性腦病患者應接受營養支持治療。

  小結

  肝性腦病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含氮物質(包括蛋白質、氨基酸、氨、硫醇)代謝障礙可能起到主要作用;營養不良、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缺氧,使肝硬化患者的大腦對毒性物質的敏感性增加,誘發或加重肝性腦病。因此,對肝性腦病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

關鍵字:慢性,複發型,肝性腦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